大涼山支教亂象亟待整治:商業炒作下的公益失真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評論員 宋海琴

暑期將近,不少研學機構推出的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早已售罄,甚至還有候補者正在排隊等撿漏——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大涼山研學項目的黑暗面,大涼山支教衍生出從宣發引客到高價支教售賣的產業鏈,公益畸變成一門“生意”。

這些研學項目的宣傳“標配”視頻裡,常常會有大涼山的孩子光着腳,身背乾柴走山路,以及挖土豆、生火做飯等鏡頭。大涼山的孩子被包裝成“悲情演員”,成了這些機構賺取暴利的工具。他們的貧困和艱辛被無限放大,用以吸引眼球和流量,並藉此推出“7天收費萬元就能拿到志願者公益證書、鄉村助學研學報告”的研學項目。更令人氣憤的是,這些商業化的支教項目,往往只關注參與者的體驗和證書的獲得,而忽視對孩子們的實際教育意義。他們頻繁地更換支教團隊,打亂孩子們的學習節奏,讓他們無法獲得穩定、系統的教育資源。這樣的支教,不僅無法給孩子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反而成爲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針對這一亂象,我們必須予以嚴厲譴責和打擊。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督和管理,制定更加嚴格的規範和標準,對打着公益旗號牟取私利的機構和個人進行嚴懲。同時,推動建立健全志願者平臺,促進支教組織和受支援地的溝通,消除“信息差”,確保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對於支教志願者,也應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培訓,他們不僅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責任心,還應具備相應的教育技能和素質。此外,我們呼籲更多的專業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到真正的支教活動中來,爲大涼山的孩子們提供真正有用、有價值的教育資源。

公益支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應該基於愛和責任,而不是商業利益。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倡“雙向奔赴”式支教研學,這既能讓大涼山的孩子們獲得幸福感、獲得感,真正學到東西,也能讓志願者們收穫寶貴的成長經驗。這樣的支教才能真正體現公益精神,讓愛心和正能量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值班編輯:肖琳琪

值班審覈:周豔華

值班編委:陳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