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在裁員,互聯網小廠悶聲賺錢

6月炎夏,蒸烤着打工人的身心,外面是40度的高溫,很多公司裡面,卻涌動着寒流。

上個月,阿里巴巴傳出裁員,大廠程序員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先嚇壞了杭州二手房的業主和中介;沒過幾天,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又刷了屏,“收緊隊形”四個字,被解讀成騰訊要裁員的信號。

這兩條消息後來都被闢了謠,阿里說,“我們還在繼續大規模招聘”,騰訊說,“這是對外部公司說的,不是對騰訊”。

作爲中國互聯網行業雙巨頭,兩家公司多年來爭鋒不斷,但在裁員這件事上,都是“口嫌體直”。最近一年,阿里員工減少近兩萬人,騰訊也減少了一萬人,連帶着字節、美團、京東、拼多多,互聯網大廠同時達成了共識——形勢變了,想要活下去,就得主動收縮戰線、降本增效。

擴張時代裡,互聯網大廠是創新的策源地,一個商業模式被驗證,即便短期無法盈利,也可以通過燒錢搶佔市場;如果想在一個賽道後發追趕對手,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反饋在財報上,往往是持續的虧損。

以前的大廠,養着許多不賺錢的業務和不賺錢的人,習慣用簡單粗暴的高薪從競對公司挖人,但現在,這些不賺錢的人、不值那麼多錢的人,最先被“優化”掉,曾經兵精糧足的大廠,也成了裁員的重災區。反倒是一些早已消失在公衆視野中的小公司,有些甚至被提起來會讓人覺得,“這個公司竟然還活着”,事實上,它們不僅活着,還活得很滋潤。

我們盤點了一些默默賺錢的小公司,以及它們賺錢的辦法,有的靠着曾經享受過的時代紅利,積累下資本,有的業務雖小但無法被替代,能持續賺錢。它們可能也會裁員,但開銷少、現金流穩定,在寒冬來臨時,對比動盪的大廠,顯得更加從容。

文 |盧枕

編輯 |趙磊

運營 |圈圈兒

錢生錢,永遠有錢

羅敏的煩惱,可能跟其他老闆不太一樣,別人愁的是怎麼少花點錢,他愁的是錢沒地方花。

今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趣店進賬2190萬,刨除各種開支後,竟然還有4個億的利潤,定睛一看,原來是賬上現金太多,靠着銀行利息和投資收益,錢生錢,利滾利,硬是又支棱了一回。

這50多億現金,都是趣店前幾年積累下的財富。2017年趣店上市之後,市值過百億美元,寒門出身的創始人羅敏成了億萬富翁。那時的他還沒有現在這麼多煩惱,踩中了互聯網金融風口的趣店,靠着借消費貸給大學生,實際放貸利率踩在年化36%的合規紅線上,每天都有幾千萬進賬,一年下來,利潤能有二三十個億。最後,趣店還把金融壞賬的債權賣了出去,又攢了不少家底。

消費貸的生意做起來太輕鬆,人和公司,就容易迷失。後來,趣店負面纏身,虛假宣傳、高罰息、誘導學生過度消費和借新還舊,甚至騷擾、暴力催收,幾乎透支了趣店的信用資產,給大衆留下了惡劣的印象。

這幾年,趣店嘗試過多個新業務,大多沒離開老本行,比如汽車分期項目“大白汽車”、奢侈品電商“萬里目”,還有打算支持10萬寶媽創業開線下店、趣店提供無息貸款的預製菜項目。但消費者們確實不如大學生好騙,壓根兒不買賬,羅敏也變成了一個屢戰屢敗的“連續創業者”。

目前,趣店擁有的金融牌照已經全部註銷,從去年開始,趣店就停止了信貸業務,一季度的財報裡,信貸業務收入爲零,2000多萬的收入主要是靠賣預製菜,不過,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業務,也快被趣店放棄了。

但羅老闆不想躺平。他確實不缺錢,推出萬里目的時候狠砸幾個億做宣傳,結果打了水漂,搞預製菜又在抖音直播間豪擲過億,後來還被拉來助場的賈乃亮、傅首爾拉黑了,現在,他又打算去海外做快遞和生鮮電商。

不管成功與否,趣店作爲一家上市公司,靠吃利息苟活,確實不是長久之道。好在趣店錢多,如果實在自己做不出來,也可能哪天收購一家業務還不錯的公司,改頭換面,成功轉身,羅老闆還是成功的企業家。

靠資產活得滋潤的公司,搜狐也可以算一個。許多老闆也羨慕張朝陽,並不是因爲他把搜狐做得多麼好,畢竟這家曾經的門戶網站巨頭沒能搭上移動互聯網的快車,被騰訊本站遠遠甩在了身後,股價也隨着業務停滯不斷下跌,但張朝陽當年買下的幾棟寫字樓,可是實實在在吃到了房地產的紅利。

2006年,搜狐一次性動用30%的現金儲備,斥資18億買入位於北京五道口的搜狐大廈。緊接着,2010年搜狐在中關村核心區域自建了搜狐媒體大廈、花9億元從融創手裡買下位於石景山區八角東街的搜狐暢遊大廈。曾有人給這三座大廈估值,高達近70億人民幣,而搜狐的市值,近幾年最高時也只有50多億,現在就剩下27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