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新職傷”試點擴面|兩會·最熱烈

每年兩會,就業問題都備受關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2024年3月5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指出,要多措並舉穩就業促增收。

在GDP增長目標與上年持平的背景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就業目標略有調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從2023年的1200萬人左右調整爲1200萬人以上,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預期目標5.5%左右,與2023年一致。

報告指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紮實做好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羣體就業工作,加強對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適應先進製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努力促進低收入羣體增收。

佔新增勞動力一半,高校畢業生就業至關重要

報告指出,目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吳克明對界面新聞表示,就業總量壓力背後,經濟增長減速是導致就業崗位增量不足的根本原因,此外,民營企業經營困難、倒閉破產而解聘、解僱員工,也導致員工失業現象上升。而結構性就業矛盾表明,社會對新興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教育培養人才具有滯後性和週期性,學校不能及時培養相應專業技能的人才,於是新興產業人才“一將難求”。

“公共服務仍有不少短板,主要是指教育和醫療方面的供給不足”,吳克明分析,當前老百姓對醫療和教育的意見仍然突出,“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優質教育機會”供給不足、不均衡現象以及優質教育機會不公平問題很明顯,這些公共服務都還不能滿足城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據統計,高校畢業生人數佔新增勞動力人數的比例已經超過一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穩就業來說至關重要。然而,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不容樂觀。根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公佈的數據,本科畢業生和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受僱工作比率均逐年下降,2011年到2021年間,本科畢業生從80.7%跌至65.3%,高職高專畢業生則從84.1%跌至64.4%。近三年來,由於受到2020-2022年三年疫情影響,加上2023年經濟形勢未見好轉,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吳克明認爲,從大學生需求角度來看,應該大力發展經濟,擴大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爲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決對策。爲此,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由於內需、政府投資和出口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因此,應該着眼於擴大消費、政府投資和出口規模。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謹慎出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清理和廢止有悖於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

從大學生供給數量的角度看,吳克明認爲,政府應遵循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律,穩定高校招生規模,控制高校擴招速度,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從“外延式”擴張轉變到“內涵式”發展。此外,從大學生供求結構的角度看,吳克明認爲,政府和高校應結合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優化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以優化、均衡大學生供求結構、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就業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3月4日在委員通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拓展崗位、優化服務,形成了一整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對離校還未就業的學生,相關部門還建立了實名制臺賬,對困難大學生提供“一對一”就業幫扶。

加快推進“新職傷”試點擴面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界面新聞注意到,隨着以平臺爲基礎的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爲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路徑,2022年7月,人社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式啓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截止2023年9月,已有共計668萬人納入了職業傷害保障範圍之中,但與我國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人數相比。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就關於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提出了建議。她向記者介紹,試點一年多來,各試點省市累計做出職業傷害確認結論3.2萬人次,支付職業傷害保障待遇共計4.9億元,切實保障了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權益,特別是對重大傷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不過問題依舊存在,比如,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在不同地區之間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臺企業之間保障尚不平衡;宣傳力度不夠,理賠流程較長等。

“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但僅涵蓋7個省市、4個行業、7家平臺企業,覆蓋面仍相對有限,應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周燕芳在提案中指出。

周燕芳建議,一方面,有序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的試點地區,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地區。同步協調試點地區與其他非試點地區間的橫向交流,落實不同地區之間的職業傷害保障政策銜接。另一方面,建議逐步擴大新就業形態的試點平臺企業範圍,將市場佔有率較高、經營管理較好、參保意願較強的平臺企業納入試點範圍,切實擴大可享有新就業形態的職業傷害保障權益的就業人員範圍。聚焦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更加公平、制度更可持續、服務更加便捷、責任更加清晰,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在全國推開進一步奠定基礎。

她建議,由國家人社部牽頭,綜合試點經驗,出臺關於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則、籌資機制、保障內容、承辦方式、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等。

同時,探索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內容增加第三者責任保障;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信息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優化理賠流程並提高事前預防能力;鼓勵保險機構創新商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提升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保險服務的獲得感和便利性。進一步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拓展保障範圍,進一步擴展保障責任、地域、行業及企業。創新保險產品,滿足新市民在意外、疾病、職業風險、未來養老等方面需求,並針對現有流程進行優化升級,降低服務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