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起,要做好"潮水退去"後的準備?房地產或將出現3個趨勢
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的大背景下,房地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業內人士指出,從明年起,房地產市場或將進入深度調整期。置業者和房企都要未雨綢繆,做好"潮水退去"後的準備。
一、房地產告別金融屬性,迴歸居住本源
金融屬性曾是房地產最耀眼的標籤。高槓杆、高週轉、高收益,大量資金涌入房市,助推房價一路高歌。投資客大量涌入,全款購房者比比皆是。一度時間,樓市的財富神話甚囂塵上,購房者對房產增值的預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隨着調控政策的持續收緊和市場預期的逐步迴歸理性,"房住不炒"正在從口號走向現實。限購、限貸、限價,一系列從嚴調控措施正在逐步祛除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樓市成交降溫,改善性需求佔比下降,房地產迴歸"居者有其屋"的居住屬性已然成勢。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19家銀行中,有14家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在減少。其中,國有六大行(工農中建交)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均下降,多則減少了1000多億,僅有郵儲銀行貸款餘額小幅增長。個人按揭貸款的收縮反映出政策對房地產金融屬性的刻意壓制。未來,房地產信貸有望迴歸"三穩"正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爲實體經濟讓出更多金融資源。房價上漲預期被抑制,居民槓桿率企穩回落,樓市終將告別過度金融化的時代。
二、市場轉向分化,庫存去化承壓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隨着需求端的全面降溫,市場正在加速分化。一線城市憑藉其深厚的產業根基和強大的人口吸附能力,仍保持着較強的造血功能;但對於那些產業空心化、人口持續流失的三四線城市而言,樓市的過剩之勢已不可逆轉。
易居研究院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7月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規模爲46464萬平方米,環比減少1.0%,同比減少3.5%。7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面積按一、二、三四線城市分類,分別爲3518萬平方米、23553萬平方米和21393萬平方米,環比增速分別爲-1.5%、-0.9%和-1.1%,同比增速分別爲9.2%、-5.1%和-3.6%。庫存的快速累積給房企資金週轉帶來嚴峻考驗。此外,從城市排序來看,7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有44個城市去化週期超過36個月,有33個城市位於18-36個月區間,剩下的23個城市去化週期低於18個月。樓市"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不再,降價促銷、搶收搶結的場景頻頻上演。
而被庫存困擾的,不僅僅是房企。那些一腔熱血奔赴三四線城市,購置了一兩套房產的投資客們,也正承受着資產貶值的巨大壓力。在居住屬性佔主導的市場環境下,他們手中的房子難覓下家,即便願意降價求售,也往往因當地市場的疲軟而事倍功半。如何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金回籠,將是整個房地產生態鏈上的共同課題。
三、租賃崛起在即,先租後買或成趨勢
政府主導的保障性租賃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均提出了未來5年新增百萬套保租房的宏偉目標。這些公租房不僅租金低廉,而且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與商品房享有同等權利。"租購同權"的理念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
長期以來,在"居者有其屋"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國人對租房有着某種心理牴觸。但隨着住房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人口流動加劇,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長期租房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對那些暫時無力購房的青年羣體而言,"先租後買"無疑是一個現實而務實的選擇。一個健康成熟的住房體系,必然是租購併舉,雙輪驅動。大力發展租賃市場,不僅有利於化解當前的庫存壓力,更有助於構建可持續的住有所居格局。
陣痛過後,必將重生。儘管短期內房地產業仍難言樂觀,但放眼未來,其作爲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難以撼動。正如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所言:"房地產下行週期有利於行業優勝劣汰,唯有變革,方能涅槃。"
面對變局,我們要擁抱變革。以"三穩"爲基調,平抑非理性需求;以"雙輪驅動"爲引擎,提振住房消費;以產城融合爲路徑,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唯此,房地產業方可重煥生機,爲中國經濟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