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公民社會看拜登民主峰會

(摘自白宮官網直播)

剛舉行完的「民主峰會」,有17個非洲國家受邀,接近該地區國家總數的1/3。對照30多年前非洲民主國家區區可數,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地區確實在民主化方面有所進展。

在美國總統拜登邀請的17個國家中,有幾個被公認是非洲民主政治的代表,如維德角、模里西斯、迦納、納米比亞、波札那、聖多美普林西比;有幾個是美國在非洲的傳統夥伴:南非、肯亞、賴比瑞亞,傳統友誼是受邀的主要因素。另外,還有頗具爭議或至少值得商榷的受邀國,如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日和奈及利亞,或許拜登政府有戰略考量。許多國家如衣索比亞、蘇丹、查德、馬利、幾內亞等,不是有內戰衝突,就是發生軍事政變,被排除在外完全可以理解。非洲民主化的另一個代表性國家貝南未獲邀出席,則是在意料之外。

雖然拜登政府強調挑選與會國家乃是透過與公民社會的詢問,以及許多嚴格的考量所做出的決定,但不少非洲的公民社會對這份名單有所質疑。出身於奈及利亞的佛萊契爾外交學國際人權法教授奧丁卡盧(Chidi Odinkalu)就指出,這個峰會是以美國利益和優先順序爲考量,獲邀名單充分反映這點。他表示,由於民主峰會並非多邊促成,主辦國因而沒有任何必須解釋爲何哪個國家受邀的壓力,也無須對外說明挑選的資格。

這次的民主峰會被視爲是兩極國際體系下,拜登企圖營造美國所領導的民主團隊,對抗中國帶頭的威權體制之產物,政治和外交的意涵遠遠大過價值的考量。然而,在經歷過30年的民主化過程,但在近期又頻繁出現非經憲法程序取得政權的軍事政變後,有關民主化及民主鞏固的討論,至少在非洲是刻不容緩。大多數的非洲人仍然支持民主治理的基本原則。

根據「非洲民主動態」(Afrobarometer)對34個非洲國家的調查,發現大多數的非洲人仍然支持民主治理的基本原則,反對軍事統治、一黨獨大或是個人領導。他們普遍支持多黨競爭、國會監督行政部門,以及總統任期的限制。換句話說,非洲人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民主。此外,這次民主峰會中所強調的捍衛人權及對抗貪腐,也是非洲公民社會極爲關切的議題。

奧丁卡盧認爲美國在全球安全體系領導角色的式微,以及她本身民主的侵蝕,是非洲國家對美國持懷疑態度的主要原因。他指出,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的結果遭到質疑,讓美國的民主信用受到檢驗。在這個有爭議的選舉之後,美國應當用更謙卑的態度自我反省,而此民主峰會正是非洲公民社會對美國政府施壓、要求華府認真對待非洲人權問題的機會。

來自於迦納的非洲民主動態執行長阿孫卡(Joseph Asunka)同樣指出,美國在峰會前和非洲公民社會之間的互動確實有限,這也讓參與的非洲國家領導人在峰會中所做出的任何承諾不需要受到課責。他們是否會讓承諾流於空言,卻無需承擔任何的政治後果?這是美國方面必須要持續追蹤的部分,如果沒有具體的監督機制,這個峰會就不能算是成功。

拜登在峰會中承諾成立民主復興基金(Fund for Democratic Renewal),讓國務院及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能夠有效地使用這項資源推動民主。此外,美國將在明年舉行這個峰會的實體聚集,如果這次受邀國中期民主運作並不完善者,在未來1年中沒有改善治理,落實廉能政治、提升人權保障,將不會受邀參加下一屆的峰會。非洲的公民社會當然可以在各國民主評量方面,提供主辦單位他們的看法,作爲後者參考及決定與會國的依據。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