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師柯廷:被交予皮膚一部分的永遠,是工作最浪漫的地方
柯廷Ko(@o8e8_tattoo)|1997年生,刺青師。2020臺北藝術大學畢業,2023就讀倫敦Kingston University插畫系碩士,從事刺青行業六年,目前和姊姊在臺中共同經營刺青工作室Melt。
你如何定位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哪些影響你的關鍵經歷或思考?
刺青師是介於「工匠」和「創作者」之間的模糊存在,刺青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肉體上的再現,人們之所以追求刺青的恆久性,原因在於人肉體的有限。刺青師的工作就是將客人內心的情感經過轉譯後以圖像的形式永久的書寫在皮膚上。
這份工作擁有極高的時間彈性,在世界各地駐店是這個行業很普遍的現象,這種模式會打開工作的全新視角,體驗過更多文化和厲害的同行之後,體認到自己不足是很關鍵的心態轉換。
去國外駐店打開了柯廷的視野,今年六月也將前往倫敦駐店。
這個時代作爲一個創意工作者,你認爲自己擁有最重要的技能或心態是什麼?
身爲刺青師,對我而言最重要三件事依序是「持續創作、建立風格、如何有效地對外輸出」。
「持續創作」是最基礎同時最重要的,我完全不認同所謂「刺青師不用會畫畫」一說,時常觀察生活、覺知細小的情緒、穩定的產出創作,會變成很重要的養分。在持續創作的途中「風格」會漸漸地成形,不知不覺間成爲一種識別符號,讓人們能夠透過作品辨認出你。
「如何有效地對外輸出」是當代創作者面臨的共同課題,這不僅是盲目追求流量,而是要找到與自己同頻的觀衆。這些受衆能夠理解你的風格並和你產生共鳴,纔是長久經營的關鍵。
於英國唸書時創作的插畫報紙《Shhh Daily》。
創作書籍《The Lonely Fugitive》。
你如何運用網路與社羣工具經營、表達自己?抑或有其他看重的媒介和方式?
對我個人而言,要同時在創作和社羣經營之間找到平衡是相當困難的。這兩件事帶來截然不同的身體感,創作需要長時間的沈澱、反覆修改、來回斟酌,然而在社羣媒體帶來的全新視聽習慣中,你幾乎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來證明自己「值得被觀看」。
我無法提供太多「經營社羣平臺」的高效建議,但如果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的話,我會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過度受影響。找到一個舒服的平衡點,不刻意地迎合市場喜好,當你慢慢累積出真正喜愛自己風格的羣衆,這份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
近期對你有深刻意義的一件作品或合作,它帶給你什麼收穫?
人其實對於某個圖像要不要出現在「我」的身體上這件事其實是有堅持的,甚至背後是有一些文化的養成、偏好、特定的姿態。這些圖像爲什麼重要或被需要,爲何會感受到強烈需要被展示在身體上的慾望,所有刺青其實都是這一連串複雜而且很堅持的文化性格的決定結果。
完成了一件在客人上手臂內側的刺青作品,創作過程完全尊重我的想法讓我自由發揮,能夠全然地被信任、被交予皮膚一部分的永遠,是這份工作最浪漫的地方。
◎圖片提供:柯廷
◎責任編輯:林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