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特徵的癌症,別急着治療!手術未必是好事!

此前,美國癌症研究機構 建議,應當對癌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徹底改革。

其中,包括改變癌症的定義本身。並把癌症這個詞,從一些常見的診斷中徹底去除。

“癌”要被重新定義

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提出:一些病變,如影響乳房的原位導管癌,並不是過去意義上讓人極度恐懼的“癌”,應當去掉“癌”這個字,進行重新命名。

這樣,患者就不會太害怕,也不太會尋求很可能是不必要的乳房切除手術等。

所謂病變不等於癌症

他們許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狀腺和肺部等部位進行的癌症篩查中發現的所謂“病變”,完全不應被稱爲癌症。

而應當被重新歸類爲IDLE症狀,意思是“上皮來源性的慢性病變”,意味着惰性很大的,發展緩慢的,或者很不活躍的。

因爲冷酷的現實是,無數人正在接受不必要的、嚴重損害的診療方法,以治療癌前和癌性病變,而這些病變本身很有可能永遠不會產生致命的傷害。

“偶發瘤”是什麼

近年來,高敏度篩查技術的出現,提高了發現這類所謂“偶發瘤”的可能性。

所謂“偶發瘤”,指的是醫學掃描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腫塊或異常病變,這些腫塊幾乎永遠不會出現任何嚴重的問題。

然而,一旦醫生和患者得知這樣一個病變的存在,他們通常會覺得必須馬上進行活檢、治療,並想盡辦法摘除它。這往往會爲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帶來巨大的痛苦和風險。

導致過度診斷和承受不必要且過度的創傷性治療,結果必然消弱了自身抗癌力。

其實,筆者完全贊同這一倡議。

臨牀上,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竈癌、一般的甲狀腺局竈癌、肺的肺泡癌、腦垂體微腺瘤,包括胃的腸化生、多發性腸息肉等,都是常見的惰性很強的病變。

動不動就手術,化療放療,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老年癌患,要注意

甚至有些專家認爲某些癌症早發現也並非是好事——如高齡老年男性都會有前列腺癌,在70歲的人身上發現了,告訴他,你患癌了,然後進行一連串的診療,也許能再活四五年,夠積極了吧。

患者還很慶幸,活到了75——76歲。但他不知道,他原本或許可以活到85歲。如果沒發現,他悠哉遊哉,沒症狀的,也許還能拖七八年;有症狀,再診療,還能再活個四五年。不是更好嗎?

對癌症我們不主張“鴕鳥對策”,不主張盲目地迴避或排斥;

但對漫天亂飛的“癌症”帽子,卻有重新定義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