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優質教學環境 北市營造新世代學習空間

仁愛國小建置創藝LAB-跨領域美感實驗室以跨領域美感教育爲主軸(圖/臺北市教育局提供)

自然教室就一定潮溼陰暗擺滿泛黃的玻璃試瓶嗎?美勞教室只能用來上美勞課嗎?實踐國小、華江國小、仁愛國小的小朋友們會跟你說:「不是!我們學校的專科教室纔不是這樣」。

華江國小賽恩斯探索樂園將原本封閉的教材準備室改造成學生自主探索區(圖/臺北市教育局提供)

隨着108課綱上路,新的教學方式講求學生自主學習及討論互動,臺北市提供創造新火花新創意的學習場域,翻新學校教室設施設備。在112年暑假改造7所國小、17所國高中整修專科教室爲新世代學習空間,總經費達新臺幣4,200餘萬元,嘗試打造新世代新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

仁愛國小建置創藝LAB-跨領域美感實驗室即是以跨領域美感教育爲主軸,希望打造「創異、創意、創藝」的三創教室。仁愛國小賴柏宗主任表示,透過美感環境的營造更能讓學生沉浸在美的體驗中,進而透過教師教學引導啓發學生設計思考,提升美感素養。藝術領域李伊珊老師表示,之前帶着學生一起規劃教室空間的改造,現在學生在改造後的美感教室上課,除了感受空間美學,上課氣氛佳、討論也熱烈起來。在跨領域美感教室ART LAB裡,老師帶着學生進行跨領域課程,結合跨領域課程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小小導遊的文化提案」,結合國際交流設計的導覽課程。並且在這裡結合美術、音樂、語文及科技,採集校園植物進行藍曬書籤、在語文課寫成詩,到了音樂課錄製聲景及朗誦自己的詩,最後完成屬於自己的藍曬書籤,讓學生體驗藝術跨領域的結合。改造後的跨領域美感教室,大片的玻璃窗,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目光,老師們在美感空間中備課與對話,學生們也都很希望能在這間教室上課,學生們沈浸在美感空間中,投入在跨領域的學習裡。

華江國小自然教室改造後設置弧形石紋桌,方便師生教學(圖/臺北市教育局提供)

華江國小莊琬婷主任認爲自然教室除了是教學空間,也是有趣的實驗基地,更是下課時間學生自主探索的場域。因此華江國小自然教室的改造將原本封閉的教材準備室,改造成棕色系洞穴入口,讓教室宛如一座充滿自然奧秘的洞穴。洞穴內鋪上溫潤的木紋地板,擺放大地色系的書架、懶骨頭以及自主探索的教具教材,充分符合孩子喜愛挑戰冒險的天性。自然科任朱玉真老師認爲,改造後的美感教室,擴大了原本的教學場域,讓教學動線更舒適流暢,靈活變化的弧形石紋桌,不僅滿足小組實驗和討論合作的教學,更符合團體教學的需求,滿足不同教學情境需求。老師更發現,自從教室改造後,孩子上課的眼神更加專注投入,美感自然教室儼然成爲孩子喜歡探索科學、動手操作,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溫暖園地。華江國小也透過線上問卷發現,有高達98%的孩子很喜歡改造後的教室,尤其是自我探索區。啓用後的「賽恩斯探索樂園」有多受孩子歡迎呢?看看孩子散發專注光芒的課堂風景,聽聽探索區內傳出的陣陣歡笑聲,也就不言而喻了呢!

華江國小賽恩斯探索樂園設置棕色系洞穴入口,上自然課宛如進到洞穴裡探險(圖/臺北市教育局提供)

臺北市教育局表示,學校是教學發生的場域,教室空間即須符應當代的教學模式與需求。而新世代學習空間即是以學生爲中心,採多模式、多中心的空間配置和彈性傢俱,並以資訊和通訊技術爲基礎設計,以符應多元和多樣學習需求的空間與設施。臺北市教育局將持續以學生爲本位打造校園硬體更新、軟體創新之新國民教育,發展新世代學習場域,鏈結空間設計兼具教學機能,營造友善教學環境。(臺北市教育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