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藍白拖趴趴走 愛臺灣的日本譯者澤井律之

來自日本譯者澤井律之,一身清爽的白襯衫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郭吉銓攝)

來自日本的譯者澤井律之(左),一身清爽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圖中爲捷克譯者白蓮娜(Pavlína Krámská),右爲法國譯者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郭吉銓攝)

來自日本的譯者澤井律之,一身清爽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腳上卻特地穿着「藍白拖」,顯露十足臺味,彷彿搭上近年日本人來臺旅遊風潮,但他對臺灣文化文學的瞭解,其實早從80年代解嚴前就開始,關注的更是連許多臺灣人自己也不熟悉的戰後、戒嚴時期的臺灣文學,現爲日本京都光華女子大學教授,曾參與翻譯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鍾肇政怒濤》等作品

澤井律之表示,早期閱讀葉石濤、鍾理和等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作家作品時,由於殖民者殖民地歷史因素心中總懷抱着「日本人的罪惡感」,研究、解讀的方向也是如此。然而爲了翻譯《臺灣文學史綱》,他在1997年拜訪葉石濤取得翻譯許可,也問葉石濤:「1945年以前,你在日本殖民時代生活着,你對當時的統治有什麼想法? 」

澤井律之回憶,葉石濤回答他:「當然不公平,但是現在也有不公平的事。那時我是日本人啊。」這讓他恍然大悟,「我以日本人的身分去面對曾經是日本人的葉先生、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就好了。」他表示,雖然葉石濤的回答,當時引起許多人的批評,但在那之後,他才終於能夠跳脫罪惡感來面對戰後的臺灣文學作品

澤井律之表示,70年代時他就讀中學,是經歷學運、社運的時代,當時日本無法大陸自由交流,但許多學生對左派思想心生嚮往,他也因此接觸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魯迅的作品,「魯迅作品中有着解放的思想,在日本是找不到的。」

原本研究魯迅的澤井律之,在大學接觸到臺灣文學,「我的指導老師曾來臺在中國文化大學擔任交換教授,回到日本後,開始研究臺灣文學。在他的介紹下,我也開始讀楊逵呂赫若,後來也讀黃春明。」1981年,澤井律之第一次造訪臺灣,當時認識了林瑞明陳映真等如今在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和研究者,也逐漸關注戒嚴時期的臺灣文學。

在翻譯鍾肇政的《怒濤》時,澤井律之也親自走訪桃園拜訪作家,「我先把書完整讀過兩次,找到想問的問題,親自去問他,他也告訴我書中場景在哪裡,我再去做田野調查。」小說運用客家話,他也在日譯本中以假名標示發音,希望能讓日本讀者感受到客家人世界

來臺多次的澤井律之,近日特地走訪臺南,去拜訪因爲作家一青妙的書而在日本旅客中非常知名的「馬路檳榔會社」,看到裡面的留言本,滿滿的日本遊客留言,「其中都沒有我認識的臺灣研究者,代表喜歡臺灣的日本人愈來愈多了!」他認爲,近年喜歡臺灣美食、到臺灣旅行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加上臺灣文學有自然環境、同志文化等多元議題,或許會有愈來愈多日本讀者願意開始閱讀臺灣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