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未滿2個月狂吐哭鬧 男嬰就醫確診「嬰兒血管瘤」
患者於去年9月至臺中榮總就醫,經磁振造影檢查,顱骨有腫瘤,直徑約5公分,壓迫腦幹、侵犯頭骨,腫瘤內有出血現象。(張妍溱翻攝)
周育誠說,當時小俊頭部右側腫脹、經磁振造影顯示,顱骨有大腫瘤。(張妍溱攝)
臺中市1歲5個月的男童小俊,在出生1個月14天時,因常嘔吐、哭鬧,就醫確診「嬰兒血管瘤」顱骨內長了大血管瘤壓迫腦幹,經醫師判斷必須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因擔心嬰兒無法承受出血,先進行藥物及栓塞讓腫瘤縮小,最後成功切除腫瘤,術後恢復良好。
臺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育誠說,當時小俊頭部右側腫脹、經磁振造影顯示,顱骨有大腫瘤,最大直徑5公分,壓迫腦幹、侵犯頭骨,腫瘤內有出血、血管豐富、有中腦膜動脈充血。經切片結果是良性,但壓迫腦幹,仍是相當危險。
曾罹患嬰兒血管瘤,經開顱手術後,已1歲5個月的小俊(右2)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活潑好動,在父母的陪同下,16日出席記者會。(張妍溱攝)
醫師周育誠指出,嬰兒血管瘤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產生,好發於頭頸部,約佔50%,但嬰兒血管瘤長在顱骨很少見,佔顱骨原發良性瘤的2%。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手術、栓塞等,造成腦幹壓迫的嬰兒血管瘤,因腫瘤血管豐富,先使用藥物讓腫瘤縮小,再用血管栓塞,降低嬰兒手術大失血的風險。
周育誠表示,患者於去年10月份先栓塞,由兒童心臟科團隊置入導管,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再進行經動脈血管栓塞。栓塞後3周,電腦斷層顯示腫瘤內出血吸收,腫瘤變小;另藥物使用下,在栓塞2個月後,腫瘤厚度由4.5公分降至1.8公分,腦幹減壓,同年12月份由兒童神經外科進行開顱手術完全切除腫瘤,追蹤將近1年。
臺中榮總表示,院內兒童神經外科,針對複雜、困難手術,與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合作,於複合手術室(hybrid OR),進行血管攝影、栓塞或手術中立體定位,總計兒童腦血管疾病10例、深頸和頸椎腫瘤1例、顱底腫瘤1例、腦膿瘍2例、腦室引流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