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事情正在起變化

最近據說正在覈磁暴,很多人深受影響,頭疼失眠不舒服。

我一看到這些說法,就覺得年輕人還真是矯情,養個孩子就知道了,天天讓你頭疼,一個核磁暴算啥呀,哈哈。

還是採用非結構化的方式說說初升高方面的變化吧,也當個記錄,明年這時候我自己的娃正在戰場上呢。

主要的變化就是簽約方面的變化。新中考政策剛公佈的時候我就說過,簽約這個事兒應該會發生變化。

當然這也不是啥難以估量的事情,畢竟文件中明明白白地寫着要加強集團化貫通培養方式。

但是因爲今年第一年,且趕上雙減三週年,事情似乎在井噴之前被突然抑制了一下。

幸而老大有江湖俠義之風,第一個出手,拉開了小強們的死活籤大幕。

老大一出手,其他學校不敢等了,怕好學生被搶光,於是紛紛出手,幾天搞定。

小強動了,其他學校也繼續跟進,其他區也行動起來,甚至一些積極奮進的郊區學校也都紛紛出手。

因爲目前事情還在進行中,沒法判斷簽約數量上是否確實比以往有顯著增加,但是從節奏和進度上確實是有所提前。

往年一模之後還是比較矜持的,二模之後纔會大規模搶人。今年一模後就很激烈了。

海淀簽約,和小升初一樣,相比別的區,都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主要是他們除了看模考成績外,還有各種加試。

簡單來說,最厲害的幾所學校,集團內看模考成績排名,要挑選部分人再進行一個校內聯考,主要就是集團校內符合要求的孩子,當然也有少量集團校外的孩子參與。

集團校外的孩子如果想進入各個好的集團校,相對來說找機會的過程會複雜一些,且數量也並不多,主要是通過闖考集團校考試和參加科特考試等方式來實現。

對校外孩子的要求也比較高,首先你得區排非常靠前纔有資格,其次在校內科目以外的學習上還要有積累。

而且很多集團校的考試會安排的比較集中,還要家長進行排他抉擇。

孩子要想在這個環節上省點力——畢竟哪個考試都很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進入自己嚮往的集團校的勢力範圍。

相比之下,西城簽約會平和很多,不會有那麼多各種各樣的加試,校內簽約看平時表現和某次考試成績,校外簽約主要看區排。

當然要求的區排也是相當高的。

而想要在這個環節跨區的孩子那更是對區排要求嚴格了,大體是要把各區之間因爲學習難度程度不同帶來的差異因素排除掉的。

國際部的選擇在各個階段看上去都比中高考友好很多,所以一些有條件的家庭在這時候可能就忍不住轉向了。

簡單概括地說說初升高的一些路徑和時間吧,主要是給對初升高還不太瞭解的低年級家長看的,初二初三的大牛家長們掠過哈~~

初升高最早其實開始於小升初,除了早培和八少素這種更早的超常選拔外,小升初階段有個貫通的選項,其實就是解決初升高問題的。

尤其是海淀,承諾貫通的人數相對多一些,這種選擇的目的是要一舉解決初升高,實現直接面向高考進行學習的目的的,這也是小升初階段海淀家長特別拼的原因。

比如十一的2+4,在小升初過程中吸引力極高,還有清附的創新班,當然這並不是說你進了這些項目裡面,就一定不用再折騰初升高了,後面也有選拔考試。

而且,在這些項目裡面能夠達到直升要求的,一定是孩子本身實力過硬,即便考試自己也能達到提前簽約要求的才行,否則會有淘汰流程。

這倒是也好理解,就連早培都有淘汰機制。這些項目本身是爲了選出更好的人才的,“大鍋飯”養懶人,要想選出最頂尖的孩子,自然篩選機制要更嚴格才行。

而且,在這些項目裡學習,學習難度和進度都遠超其他班型,對孩子本身也是挑戰和鍛鍊。

西城之前受限於政策,對本區孩子沒有這種承諾,只有極少數從海淀劃拉來的孩子會通過一些別的方式給出這種承諾,但是數量少到可以不計。

初中階段最早的篩選始於初二下期末前後。尤其是在小升初階段沒有撈到好孩子的學校會更重視初中以後的每次篩選機會。

很多學校,初二下都有傳統的篩選項目,但是總體而言,數量十分有限。比如西城實驗中學的貫通班,師大附的小錢班,這都是運行了很多年的項目了。

還有一些學校,以前沒有太多機會爭取優秀生源,會在這個環節努力爭取機會,1+3項目以前招的是差生,現在變成學校篩選好學生的項目了。

比如北大附的1+3,西城161的1+3等等。

這些學校雖然實力不足以挑選到最優秀的那批孩子,但是通過1+3項目,可以撈到次優的一批孩子,然後給這些孩子配上學校的最優質師資,從初三開始按照高中四年的標準來培養,也能比原來沒有這個項目的時候所取得的高考業績好很多。

所以這也成了學校振興自己的一個方式。

我們可以把教育管理部門和各家學校視爲一個公司的管理層和各個業務部門。一個部門想要獲得資源支持,就要自己想辦法去爭取。

能不能爭取到,要看過往業績,也要看未來展望,誰能說服上級,爭取更多的資源支持,要看自己的本事。

尤其是在政策變革初期,大家各顯其能。這也是最近西城師大二附引來關注的一個原因。

師大二附是西城四金剛之一,有過不錯的高考業績,但是後來大派位之後,別的學校都撈到了各種政策支持,可以篩選一點生源,以保持高考成績。

比如四中全市掐尖,八中有少素項目等,二附卻啥也沒有,所以高考成績自然就不好看了。

這次趁着新中考政策重新洗牌,二附把西城傳統強校三帆、新晉強校德勝中學(德勝今年小升初還被納入了特色校環節,可以名正言順選生源了)納入麾下。

且明確規定現在初升高提前簽約的孩子要放在提前批次錄取。也就是說,現在初升高提前簽約的孩子沒法毀約了,確保了優質生源能夠留下來。

這麼一折騰,二附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最快三年之後就能看出成效了。

簽約毀約這個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博弈。以往最強校對家長來說是強勢方,比如四中就很少明確給簽約承諾,人大附也不會輕易給死籤。

但是一般的強校對最優質生源來說是弱勢方,即便給出了非常有誠意的承諾,也攔不住家長們毀約。

這個簽約的提前錄取,雖然沒有明確公佈,但是據說是一個普適的政策,今年報考時就知道了。

這也說明,升學考試中,契約精神不能只靠自覺,更應該靠機制。

當然,不管這個機制是怎麼出來的,它都符合教育管理期待的大方向,一是可以促進教育資源均衡,二是符合集團內貫通培養的要求。這纔是有前途的政策和機制。

初二下有極少數頂尖的孩子通過貫通選拔或者直升項目被划進了高中的池子,提前按照高考要求培養。

下一次簽約的機會是初三上期末考試,也就是俗稱的0模,又會有一批孩子在這個環節“上岸”,當然,這時候最活躍的還是國際部。

今年0模之後的簽約似乎沒有顯著超過以往。

我感覺頂尖孩子在人羣中的比例是固定的,學校不會爲了選拔而選拔,會按照自己需要的孩子的標準去選拔,過早地把選拔機會確定了不利於學校.

而且爲了多撈好學生,學校會慎重使用各種撈生源的方式。畢竟多考一次,就更能看出來一個孩子的發揮穩定性。

然後就是現在正在活動的一模,海淀紛紛擾擾地考試,西城安安靜靜地看區排校排。

中考前最後一次的簽約機會是很快就要到來的二模。

一般來說,學校這個時候就會多下手了。主要是學校之間的競爭激烈,尤其是不上不下的學校,這時候再不通過給承諾撈點人,中考之後就只能按成績等着報考了。

但是這時候大部分都是活約了,對中考成績有限制性要求。

很多不在集團校的學霸孩子,要不要簽約,還得看孩子考試的穩定性。

有的孩子特別穩定,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能被目標校選中籤約,寧肯等到中考定勝負,很佩服這樣的家庭的淡定和自信自如。

但是平時考試忽上忽下的孩子,家長就會比較煎熬,可能會不敢戀戰,進行退而求其次去次一等學校簽約的選擇。

至於具體怎麼做選擇,要結合孩子能力水平、家庭對升學考試的認識和思維方式,以及對孩子的未來期待等等因素進行。

也是一個不亞於小升初的煎熬過程。

以上,今年的五月很奇葩呀,老有沙暴天氣,奶奶個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