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草”變“入坑”,“第三方測評”應恪守公平與誠信

“雙11”網購促銷季即將來臨,中消協近日發佈消費提示,“第三方測評”可以提供參考,也可能因“跑偏”“變味”而誤導消費者,應理性看待互聯網促銷活動和商品測評類營銷信息。對此不少網友吐槽,“的確被所謂評測誤導過”“有些評測簡直就是廣告宣傳”“被評測帶進了坑裡”。

第三方測評受到廣泛青睞,縮小了商品信息與消費者認知的不對稱性,不少誠心推薦成爲用戶的“種草”秘籍。商品測評漸成剛需,悄然催生測評經濟。但火出圈的“種草”與“拔草”賽道,也不乏野蠻生長的“雜草”。一些博主暗地裡與商家“合作綁定”,看似“種草”分享,實則是拿錢辦事賺取提成。一些所謂的獨立客觀測評,不過是信口開河、隨意發揮、故意引導罷了。

中消協發佈的“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衆多,具備法人背景的賬號僅佔比23.4%,准入門檻低。測評方法和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涉嫌“以商養測”及“以測養商”。對於消費者來說,很難覈實第三方測評的客觀性、準確性,這也就爲一些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間。調查顯示,有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虛假測評。

所以,“雙11”來臨之際,中消協做出上述提醒,很有必要。當“第三方測評”成了一門生意,其積極性就大打折扣,弊端反而得到凸顯。對此,消費者要提高測評內容的鑑別力,拒絕“只評不測”,纔不會被帶坑裡。平臺方不妨增加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覈。測評團隊或者機構在測評過程應當嚴格依照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採用專業的技術手段,並嚴格杜絕將商家的利益摻雜其中。一旦發現不符合程序、含有利益勾兌的測評,監管部門和平臺就要根據其違規違法程度,做出警告、禁言、封號、罰款等不同等級的處罰。

客觀真實才是測評的“生命線”,也是市場競爭的底線和紅線。第三方測評之所以被稱爲“第三方”,指向的就是其獨立性,只有堅守權威、中立、客觀的立場,才能真正被市場認可。因此,必須明確區分第三方測評和“第三方帶貨”,讓測評的歸測評,讓廣告的歸廣告。只有各方合作,制定更加可靠的標準細則,確保第三方測評靠譜,才能真正能爲消費者提供有用、有益的參考,而不是任由它們野蠻生長,甚至淪爲某種商業營銷和競爭的潛規則。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