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見醫療失衡!東基急需「語言治療師」到位
節奏感很強的「小青蛙」正和媽媽一起比「手指謠」。(臺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科技日益發達,然城鄉差距仍是臺灣醫療界重大課題!臺東雖有好山好水,然這裡有羣「行動早療」小朋友,他們需要不僅是外界的愛心,也急需「行動早療」語言治療師。臺東基督教醫院行早團隊幕後推手小兒神經科醫師樂俊仁表示,目前行早的服務對象幾乎都需要語言治療,既有的一位語言治療師不夠,期盼第二位「行動早療」語言治療師到位,讓有需要的孩子能儘早開始接受療育。
臺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師生聯手,送上母親節窩心小禮給一路上陪着孩子及行早團隊的「神隊友」媽媽或阿嬤致敬。圖爲「多多」送給媽媽的蘑菇扣作品──家中小狗和狗屋。(臺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如果個案到不了醫院,那麼,治療師就到個案家去!」2008年六月起跑的行動早療團隊,以這樣的初衷和堅持,在臺東縣偏遠鄉鎮爲弱勢家庭孩童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因有別於慢飛天使到醫院治療室接受療育的服務型態,而是主動到宅服務,故稱爲「行動早療」。
畫出大愛心的七歲「小青蛙」就是接受臺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行動早療」服務的慢飛天使和陪伴的老師聯手,在母親節前夕爲辛苦的媽媽或阿嬤送上窩心小禮、表達感謝。7日上午,成軍十年多的行早團隊藉由短片「我有禮物要給媽媽」,公開向一路陪着孩子及行早團隊的「神隊友」媽媽或阿嬤致敬。
「進步超多的!」小青蛙媽媽透過影片訴說女兒小青蛙的改變。小青蛙約莫一歲的時候成爲行早的服務對象,六年多來從躺着不會動,進步到會翻身、穩坐在椅子上、用屁股坐着移行、上下牀墊、扶着桌子站立、聽得懂話、開始「仿說」……這是行早團隊、孩子、媽媽三方合作,建立良好互信、互動的結果。
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提供跨專業的服務。第一排左起:物理治療師麥文彥、臨牀心理師李雅雯、復健科主任吳欣宜醫師、音樂治療師蔡宜君、行動早療組長暨語言治療師蕭振民、小兒神經科醫師樂俊仁,第二排左起:職能治療師劉晏汝、藝術治療師詹惟文、臨牀心理師陳怡帆。(臺東基督教醫院提供)
行動早療組長蕭振民語言治療師指出:「雖然仿說是語言發展的初階表現,畢竟是開口說話了,接下來若聽得懂別人說的、講得出自己想的、答得出別人問的,逐漸就有了溝通的功能。」小青蛙媽媽迴應道:「女兒到兩歲還不會講話,很高興她現在聽得懂一些日常用語。比如,我說『換臭臭囉!』她會自己躺在牀上,讓我換尿布。我說『吃飯囉!』她會自己移到飯桌,讓我協助她站起來、坐在椅子上。」
由物理、語言、職能、音樂、藝術等治療師及臨牀心理師等6個專業組成的行早團隊,目前的7位成員平均年齡約32歲、待在行早的平均年資約5年。他們分成2組、每週四天開着兩臺車前往海岸線、縱谷線、南迴線爲35位慢飛天使進行療育。累計至今年四月底,共有212位孩童受到幫助,提供了19747人次的服務,行駛里程數是370056公里,這樣的距離足以繞地球九圈,再跑四個多月就可以從地球到月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