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光專欄-IC設計持續向好 新技術帶動成長

根據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統計,臺灣IC產業產值在2021年突破4兆,創歷史新高達到4.08兆元,年增率26.7%,並預估在2022年產值將進一步成長至4.8兆元,年成長17.7%。臺灣過去幾年來,除了受惠疫情遠距辦公商機,及5G、AIOT新興應用需求之外,也受惠於專業垂直分工、防疫良好、中美貿易戰等條件,讓臺灣2020~2021年增率皆優於全球,預期2022年仍將以高於全球的成長率邁進。

數據也顯示,以季對季角度觀察,過去IC設計因供需失衡、漲價效應所帶動的營收逐季增長,在去年第四季已見反轉,IC設計業去年Q4產值達3,175億,季增率已轉負值達-3.8%,教育筆電、TV、手機消費性產品需求力道減弱,預估2022年Q1產值達3,110億,季對季持續衰退,顯見過去產能吃緊、沒有淡旺季的一年多來已正式結束,迴歸正常淡旺季。

今年IC設計的主軸將會是在缺貨緩解後、規格升級下所帶動的新技術、新應用、新市場等趨勢。其中之一便是5G,2021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達5.25億支,滲透率39.9%,2022年預估7.07億支,滲透率達50.9%,年成長率34%,在中國5G手機滲透率已相對高且近期需求趨緩之下,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非中國市場,而每支5G智慧型手機相較4G智慧型手機在IC的用量規格皆會提升,以PMIC來看,用量會從4~8顆增至10~13顆。2022年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穩定成長、5G滲透率大幅提升、新技術帶動IC用量及規格提升之下,手機相關IC供應商有望受惠成長。

其次,高速傳輸新規格則是另一大趨勢,根據IHSMarkit,預估到2022年,搭載USB Type-C裝置將達14億臺,年複合成長率逾40%,USBType-C連接器市場規模將達1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逾30%,其中以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擴充基座等應用領域比重較高,隨着資料傳輸需求愈來愈大,新規格例如Type-C、USB 4等高速傳輸需求都將帶動相關供應鏈高速成長。

再者,隨着智慧家庭、物流、製造等終端場景其遠端、無人的需求倍增,使Wi-Fi技術迭代更新,根據TrendForce,目前各代技術中,以Wi-Fi 5(802.11ac)爲主流,Wi-Fi 6、6E(802.11ax)則處於推廣階段,考量技術特性、成熟度、與產品認證現況,預期2022年Wi-Fi 6、6E將超越Wi-Fi 5成爲主流技術,全球市佔率有望達58%,隨着WiFi新規格的滲透率提升,將有助於帶動網通相關IC單價及需求攀升。

NB方面,儘管Chromebook受到日本政府教育標案收尾與美國市場保有量拉高漸趨飽和影響,2021年下半年出貨量大幅衰退近五成,然受惠歐美企業陸續迴歸辦公室,帶動商用換機潮,商用筆電出貨快速拉昇補足缺口。另外電競NB隨着電競人口增長而穩定成長。由於商用/電競NB使用高階IC,且單臺NB使用IC顆數提升,在NB全球總量維持高檔之下,將帶動單臺裝置IC產值提升,進而帶動NB相關IC有機會再成長。

車用半導體市場也將持續成長,根據Gartner,電動車、車輛電子化、自駕需求成長,預期2021~2025年皆有雙位數百分比的年成長性,預估到2025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達825億美元,複合成長率(CAGR)16.3%。IC insights資料也顯示,電動車、車用電子需求成長,帶動2021車用MCU銷售額成長23%,2022、2023年將可持續年增14%、16%,其中以32bit爲大宗,車用工控需求明確正向,將持續供不應求。

綜合而言,2022年晶圓成本持續上升,但各國陸續解封,疫情紅利消退,服務型消費預算比重因解封而上升,消費型電子需求將進一步減緩,加上當前步入消費性電子淡季,終端庫存調整情況下,2022年IC設計持續成長的亮點,將會聚焦規格升級所帶動新技術、新應用、新市場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