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如果我是男人》:女扮男裝就可以瞭解男人?
文/陳樂融
2017年3月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選片「如果我是男人」(Man for a Day),描述德國一個女扮男裝工作坊,對「如何做男人」展開系列研討與實驗。除了讓女學員改變外型,對行爲舉止的提點還包括:
學着不要微笑。因爲男人通常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微笑。 眼睛不要隨時這麼有神。也不要一直點頭。 走路時要覺得腳下的土地爲你所有。擁有主權是男性很重要的概念。 把很多重心放在上半身,通常臀部會收緊。 轉動眼睛時,眼睛跟頭一起移動。絕對不要只動眼不動頭。
這些行爲舉止的觀察,不無刻板印象之嫌,現代有更多中性化的男生,存在感不明確的男生,不斷傻笑臉紅的男生,走路無法擡頭挺胸毫無氣勢的男生,莫名就想取悅附和對方的男生——但工作坊中教導的這種傳統男性類型,確實還存在於許多男人身上。
工作坊主持人說:「性別就是一連串重複的姿態。」我們從內而外表現自我,又由外而內自我塑形。
當她們在發表會上臺介紹自我,模仿起男性的站姿坐姿走路與小動作,觀衆還是很容易看出,誰開始內化,誰只是皮毛,誰根本不入戲。
最有趣的一點是,某學員以男人之姿行走於真實社會,終於體會到某種她稱之爲「男性世界的冷靜」:「不必穿着高跟鞋踉蹌行走,不必提心吊膽確定裙底風光沒外泄,不必時刻檢查妝容,可以全神貫注思考他人背後的動機,整天下來不需要耗費過分精力。」
也許,現代注重妝容或不斷撥頭髮找反光物體檢查自己臉蛋的男子,的確跟許多女性一樣耗費了較多精力,尋找自己存在的鏡像。但那些不這麼做的人(無分男女),是否普遍都「全神貫注思考他人背後的動機」——這麼明智、機敏且理性——我就不怎麼相信了。
●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