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如何善終

(圖/臺中慈濟醫院提供)

衛福部日前提出《長照10年計劃2.0成果報告》,統計了使用長照服務人數以及各種服務人力現況及不足之數。不過,有一種服務職別的現狀缺口,卻沒有出現在衛福部的官方統計資料中,那就是「靈性關懷師」。

事實上,長照三法中明確規定,每個長照機構都應該要配有靈性關懷師,老人福利機構若配有靈性關懷師,評鑑時會得到較高的分數,可見政府鼓勵靈性關懷師投入醫療照護工作;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明定,「安寧緩和醫療是爲了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生理心理及靈性的痛苦」,因此,完整的安寧團隊應該要包含5種職能人員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諮商師及靈性關懷師。

作爲一種專業,靈性關懷師和社工師及護理師一樣,都需要取得正式的證照,才能在醫療院所、長照機構服務。但目前許多安寧團隊並不一定配有靈性關懷師。這是因爲還有許多國人並不太瞭解靈性關懷的重要性,投入靈性關懷工作的人數,與實際的需要有極大的落差。

也因爲如此,衛福部國健署自2017年起委託史懷哲基金會 執行「安寧靈性關懷人員的培訓宣導推廣計劃」。這個3年計劃即將完成並驗收。這項計劃一方面向社區推展靈性關懷的照顧理念,另一方面積極培養靈性關懷師人才。這是臺灣第一次以國家的力量建構屬於臺灣靈性關懷的專業人員及模式

目前這個計劃正在修訂的《靈性關懷總指引》,可說是本土版的靈性關懷操作守則,可做爲安寧療護中進行靈性關懷具體遵行的參考與依據,並形成最佳做法,建立安寧靈性關懷服務的完整性與提升照顧的品質。被稱爲臺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在整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後,將靈性定義爲「一個人對存在的意義價值的認識與體會。」靈性一如生理、理性情緒等,也是構成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而依照史懷哲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也是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邱仲峰的觀察,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來說,90%病人身體疼痛都可以獲得一定的緩解,但是靈性的部分卻是現在醫學技術無法處理的。

安寧緩和醫療與今年通過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目的都是讓病人得到「善終」;善終的最佳定義是「死而無憾,靈性安適」,靈性安適可說是善終的最後一里路,非常重要。然而,許多末期和臨終病人最被忽略的需求就是靈性平安的課題。根據調查統計,88%的末期病人有靈性需求,但只有6%的病人得到靈性照顧,可見靈性照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很多人以爲靈性關懷是宗教行爲,但其實這是跨越宗教的,其核心是「愛」。靈性關懷師是一位助人者,他的使命在幫助末期病人透過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愛與被愛、寬恕與被寬恕、與至高者的關係以及經歷希望這5個面向,得到靈性平安與善終。

已有太多臨牀實證的案例顯示,接受靈性關懷、得到靈性平安的末期病人,最終能夠安穩離世;而家人也能經歷平靜平安。

當然,靈性關懷不限於末期病人,在高齡社會中,及早建立人們對靈性需求的探索、建立靈性關懷網,讓老人們更早開啓靈性對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爲什麼靈性關懷的工作應該要隨着長照2.0,進入社區進行更深入且普及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