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針+社區支持 打破精障旋轉門

「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前左三)、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前右三)、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前右二)、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前左二)、國軍桃園總醫院教學副院長楊斯年(前右)、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啓斌(前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後左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臺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臺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等皆出席發表見解。記者黃義書/攝影

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在民國一一○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醫人數達一百四十五萬人,較十年前上揚五成,其中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治療與照護,近年因社會事件、藝人新聞受矚目。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精神病患者最棘手議題就是旋轉門效應,病患沒規則用藥導致病情惡化,再反覆住院,這無限循環對家屬是沉重的負擔,未來長效針劑的專款將持續,並補強社區資源。

牽連上百萬名家屬

據全球統計,上述兩疾病的盛行率都是百分之一,國內病患人數推估共約五十萬人,若算進受影響的家人、職場同事,牽連人數達上百萬人。當病患沒穩定治療,易因反覆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產生「旋轉門效應」,病患的親友也飽受折磨,「如何打破旋轉門效應?」成當務之急。

臺灣精神醫學會日前與聯合報主辦「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衛福部長薛瑞元於開議致詞時指出,鼓勵精神病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打破旋轉門效應,這便是「功德無量」。以往思覺失調症病患使用長效針劑的施打率不高。去年開始,健保署編列二十七億元的長效針劑專款預算,使用率超過百分之六十,今年上半年施打率則約四成左右。

112年1至6月精神科長效針劑申報情形 製表/蘇湘雲

出院照護也是關鍵

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則觀察到,「長效針劑的運用」、「用藥的穩定度」與「病患出院後的支持、照護」是決定病患發作、住院頻率與打破旋轉門效應的重要關鍵。

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啓斌、國軍桃園總醫院教學副院長楊斯年皆認爲,精神相關疾病對家庭到國家都有影響,愈早使用長效針劑,對自殺防治、改善病患藥物濫用,都有幫助,對社區安全也有好處。

由於精神科基層診所在今年第一季長效針劑的運用,只佔百分之七。臺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指出,診所端常擔心健保核刪、抽審等問題,加上醫療廢棄物處理與護理人力的不足,造成施打率偏低。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對此澄清,目前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設定給付規定限制,目的就是爲了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讓病患獲得穩定治療。

用藥迷思需要克服

至於患者用藥的順從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都指出,有些患者會認爲症狀改善,便擅自停藥,也有不少病患誤認注射長效針劑代表病情加重,這些用藥迷思都須克服。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認爲,只要讓病患充分了解不同治療的利弊得失,多數人都可瞭解長效針劑好處,做出理智決定。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目前社區資源相對不足,隨着去年「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期待從醫療體系到社區體系的連結可更緊密,讓精神病患、家屬不但可得到協助,也可獲社會平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