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空之王》被嘲,還真不能怪王一博

提筆先致敬我們的試飛員。不管《長空之王》質量如何,至少讓我們知道了試飛員這個英雄羣體。

但令人惋惜的是,試飛員很偉大,這部電影卻沒拍好。

儘管很多人看電影時會很感動,但這份感動,是爲我們試飛員而感動,並不是因爲這部電影多麼精彩。

甚至換個角度,正因爲試飛員的精神可歌可泣,這部電影居然拍得錯漏百出,所以更讓人失望。不過電影沒拍好,倒和演員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導演和編劇。

以下內容有劇透,介意的請繞開。

其實《長空之王》的故事很簡單,大概就是引子——挫折——成長——高潮——結束。

即一個事件促使主角決定成爲試飛員;爲了戲劇效果,主角必然遭遇各種挫折,在第一次試飛後更是跌到谷底。

心高氣傲的主角原打算一走了之,可編劇必然不會讓他走,而是讓他在等待中受到身邊人的感染,慢慢轉變心情,從浮躁變得踏實沉穩。

心態轉變好了,編劇就開始放大招讓主角迅速成長了。

一個是事業上的大招,胡軍飾演的隊長張挺,在和主角及戰友們建立了動人的感情後突然犧牲;

另一個是主角同父母的和解,父母從反對到支持,代表着主角不再是小男孩,而是成熟的男性了。

當主角足夠成熟後,他的高光時刻也來臨了。在一次意外造成的困境中,主角不氣不餒,展現出自己過人的能力,電影也到達了最高潮。

結尾的海上飛行,則是和開頭相對應。

可以說《長空之王》的套路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有套路不代表不好看。關鍵看電影講故事的水平怎樣。

以同爲軍事題材的《紅海行動》爲例,導演林超賢就非常善於講故事。《紅海行動》的成功不單是場面火爆又不乏溫情,而且張弛有度,做到高燃又感人。

關鍵是林導演事先做好了功課,許多細節貼合實際,讓人驚喜之餘更覺電影真實,代入感更強,也更容易共情。不單《紅海行動》如此,林超賢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湄公河慘案》也是如此。

與之相對的是《長空之王》,單技術層面就犯了不少低級錯誤。比如片中的安全座椅彈射失敗,在現實中是非常低的概率;而片中主角研究的反迴旋傘,也早已在實踐中投入使用多時。

如果是細節失實就罷了,關鍵是角色的精神內涵存在較大偏差。

爲什麼我們會關注《長空之王》?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因爲主演是頂流王一博,而是因爲這是軍旅題材電影,我們想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更瞭解試飛員,並藉此致敬試飛員等軍人英雄。

什麼是軍人精神?結合片中內容,月小牙覺得一是軍紀嚴明,二是他們那種祖國和人民利益至上,敢於犧牲和奉獻的思想覺悟。

生活中,我們常常爲軍人而感動痛哭,比如提起救災的子弟兵往往眼含熱淚,正是因爲軍人的精神。

當然,軍人精神並不侷限於此,不過電影中這兩點比較突出,就單討論這兩點。

《長空之王》的一段宣傳視頻是一個老軍事飛行員介紹,他們當年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將飛機開回來。

與之相對的是,電影中男主一遇到困難,不等上司下令就倉皇棄機,重要的試驗數據都沒顧上。

也許片方是想塑造主角當時的不成熟,與後來的成長相對比。但很遺憾,電影中,主角領章和肩章上的兩槓一星(少校級)都提示着我們,主角早就不再是學生,而是一個軍人。

特別是主角還是飛行員。現實中,哪怕是民航飛行員,從接受訓練到能真正駕駛飛機,都要很長時間的嚴格培訓。

軍事飛行員的培訓只會更嚴格。在這過程中,難道主角還不能樹立軍人意識嗎?

諷刺的是,主角在起飛前,看着戰友駕駛新型戰機,想想自己的座駕,還說一句“不信拖拉機比不過法拉利”。結果,遇到困難就一心棄機,沒等上司下令就狼狽逃跑,關鍵的數據全忘了。

《長空之王》不僅沒深入瞭解,故事轉承也比較生硬。

比如第二次試飛,隊長張挺爲什麼選男主雷宇而不是表現更優秀的鄧放,編劇讓張挺給出的理由就明顯站不住腳。

其實結合前面故事可以明白,張挺選擇雷宇,是因爲雷宇有鑽研精神。

可是一方面,雷宇的鑽研成果是早已投入使用的反迴旋傘,與現實脫節;另一方面,一個負責實操的試飛員,怎麼幹起了專家的活?

其實編劇大可根據專家擅長理論,試飛員負責實踐的特點,在前面故事裡,設置主角在飛行過程中意外感受某種特別經歷,後來將經歷體驗告訴專家,大家共同努力,推動研發成功的情節。

畢竟在現實中,試飛員和專家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

月小牙承認,受一些推理作品影響,不少影視作品都喜歡讓主角從大衆的思維盲區中另闢蹊徑,用創新思路意外獲得成功。

但在現實中,有無數前仆後繼的試飛員和大量專家日以繼夜地鑽研多年,如果還有思維盲區給主角撿漏,恐怕多數人不會覺得主角多聰明,只會覺得這個團隊有問題。

希望《長空之王》的片方,以後在拍攝電影時,多一些深入瞭解,少一些想當然造成的貽笑大方吧。

我是元氣女文青月小牙,做娛評中的泥石流。原創不易,侵權必究。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你怎麼看《長空之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