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證券中期策略會:宏微觀市場面臨調控挑戰,併購基金、AI大模型技術迎來新機遇

21世紀經濟報道 實習記者 譚丁豪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歷經兩年整固,A股大部分行業以低庫存處在週期底部,且相較全球市場估值比價突出,新故相推,應以更價值的視角去挖掘順應產業的機會。”長江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劉元瑞在5月9-10日舉辦的長江證券2024年中期策略會上表示。

長江證券此番策略會在成都召開,包括1000家上市公司代表在內的近4500人齊聚一堂,聚焦下半年宏觀經濟形勢,就AI革命、製造出海、低空經濟、資源品價值重估、平價消費、紅利資產等當前熱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綜合與會人士觀點,宏微觀的經濟發展存在差距,二者的“溫差”調控迎來新挑戰。

一級市場方面,併購基金迎來難得的市場機遇,“四化”結構性機會值得關注。

人工智能方面,AI大模型技術深度變革,存在較大投資機遇。

以更價值的視角挖掘順應產業的機會

劉元瑞對當前的資本市場形勢相對樂觀。他在致辭中提到,資本市場發展的每個階段,盛極而衰,有瓶頸,有分歧,有變革,終是新故相推。不管是內核上產業鏈的新舊更替,還是模式上投資邏輯的演繹變遷,始終在迭代,走向成熟。

劉元瑞進一步分析道:有些迭代是向前向新的,好似這些年的A股主角,從地產鏈,到消費龍頭,再至新能源製造,當前正向高端製造與AI科技全面擴散,是順應產業升級演進的結果,這是趨勢的力量。而有些迭代是迴歸起點的,好比這些年的投資模式變化,過往依賴信息不對稱,即可獲取穩定超額收益,而今隨着科技進步信息傳遞效率迅速提升,市場參與各方的信息優勢不再顯著,投資模式反而又迴歸起點,價值判斷,一直都是最樸素的基本能力。

在劉元瑞看來,無論是前行還是迴歸,背後的本質並無二致。經濟的本質在於增長,產業演進替代是表徵;投資的本質在於價值發現,技術進步更多是修正,並不改變價值本身。歷經2年整固,A股大部分行業以低庫存處在週期底部,且相較全球市場估值比價突出,新故相推,應以更價值的視角去挖掘順應產業的機會。

研究業務出身的劉元瑞,就公募降費對研究所的衝擊,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到,賣方研究同樣是在新故相推的重要節點,降傭新規或只是一個契機,更多的仍然是市場走向成熟,研究業務重新迴歸本質。什麼樣的市場成就什麼樣的業態。過往信息爲王的市場,賣方研究過度重視信息導流,很容易成爲信息的搬運工,很自然將工作重心從研究轉向服務。這種較低門檻的內卷,必然的結果就是產品同質化。爲了能脫穎而出,就容易選擇違規越界。近年來,聲譽風險已經構成影響研究業務的最大隱患。

新規降傭對於賣方研究來說,既是危機、又有機會。考慮佣金規模仍依賴主動權益基金,新故相推,是應對未來主動權益規模的趨勢提升保有信心。但更爲重要的是業態的重塑,每一位分析師應從根本上做好產品力,重新迴歸提升專業高質量研究能力。如此才能進一步以研究賦能全產業鏈提升價值,深度賦能券商內部包括經紀、資管、自營、投行等各個核心的業務環節,減少內卷並做大蛋糕。

宏微觀經濟“溫差”調控迎挑戰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爲,回顧過去一年,從實際GDP增長看我國宏觀經濟表現亮眼,但居民預期企業盈利等微觀感受仍待改善。宏微觀的“溫差”,恰對應着某種量價背離的組合。這背後,固然有統計口徑優化等技術性因素,但更多表現了供給擴張相對快於需求的跡象,特別是在潛在增速趨勢性調整的階段。

“結合國際經驗,積極採取逆週期政策來彌補供需缺口、致力於現實增速與潛在水平匹配的國家,往往能較快實現物價穩定。阻止房價的持續單邊預期,也是擺脫物價低迷的關鍵要素。宏觀總量政策不僅是地產行業政策顯著發力,也是扭轉地產市場的先決條件。”伍戈表示。

短期來看,“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等表態預示實物工作量或有望改善,設備更新改造、汽車以舊換新等刺激政策短期將推動相關投資和消費,全球總需求的週期性回暖及產業鏈重組帶來的結構性增長,都有望支撐年內名義GDP的溫和回升。但長期而言,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保持地產等舊動能的平穩發展仍至關重要。

併購基金迎來市場機遇

一級市場投資方面,信宸資本管理合夥人、麥當勞中國董事信躍升在會中指出,中國的一級股權投資市場目前正在經歷“三好一壞”的局面:涌現出許多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公司、數字化趨勢和新能源帶來新的發展和投資機遇、資產價格處於較低水平,但同時市場也面臨資金匱乏的困境。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投資管理人要轉變思路適應變化:一是經濟發展從增量爲主到增量和盤活存量並存;二是股權投資從追逐資本泡沫到面對商業現實;三是一級市場從市盈率思維轉變到現金流思維。

當下,併購基金正迎來難得的市場機遇,要抓住“四化”的結構性機會,即跨國公司本土化、家族企業職業化、中小企業規模化,以及多元集團專業化爲被投企業創造價值,同時通過持有期獲取期間收益、窗口期把握退出機遇的“雙曲線”退出策略來主動管理,穿越週期,爲市場提供優質的資產池和流動性的同時,助力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AI 大模型技術落地應用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應用,大模型技術成爲了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熱點之一。大模型技術通過利用更大規模的數據和更強大的計算能力,能夠實現更加精準和複雜的任務處理。

同時,人工智能(AI)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AI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應用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vivo AI研究院總經理郝雄表示,大模型技術帶來了新一代的技術變革,此次變革力度之深,範圍之廣,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國內 AI 產業鏈在大模型方面的技術創新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變化。首先,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正在逐漸成爲人工智能產業的標配,將從單模態轉向多模態。

其次,雖然國內的大模型在市場影響力方面稍顯遜色,但在中文語料訓練、中國文化理解等方面具備本土優勢。此外,國內衆多實體產業爲大模型提供了豐富的訓練數據和應用場景,有助於推動大模型的進一步發展和優化。

在技術應用落地方面,郝雄表示,未來大模型在生態系統中的發展趨勢和機遇主要表現在跨終端、跨模態與多模態交互,個性化與定製化以及智能化與自動化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