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尿失禁惱人 奇美醫「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協助婦女改善尿失禁。(曹婷婷攝)

36歲林小姐3年前剖腹產後,開始飽受尿失禁困擾,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即凱格爾運動)改善或治療尿失禁,但漏尿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狀況;直到去年底至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就醫,確診爲應力性尿失禁,利用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治療,不僅尿失禁問題漸漸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

2020大選打得火熱,婦女生育議題也被拿來炒作,婦女先天揹負孕育下一代的天職,但生育喜悅迎來新生命卻也同時帶來擾人併發症,例如尿失禁、骨盆鬆弛(子宮、膀胱及直腸膨出)及產後功能障礙等。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指出,以林小姐爲例,雖是接受剖腹產,但卻因爲產程過長產道及骨盆底肌造成傷害,而骨盆底肌傷害一旦造成,就無法隨着時間自然改善。

文獻報告,婦女孕中及產後尿失禁平均約爲41%,且隨週數增加而增加,如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或稱爲凱格爾運動)改善尿失禁,可望改善3成,但如果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沒有做正確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林小姐自行嘗試運動卻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就是因爲不正常用力腹壓,把膀胱給硬擠出來了。

一般而言,懷孕36周是尿失禁最高峰,一直會持續到產後1個月,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周)就發生尿失禁症狀的婦女,就容易發生產後尿失禁。根據挪威報導初產婦經產婦尿失禁有所不同,各約爲31%與42%,而產後自然恢復情況下,產後尿失禁改善比率不多,由產前約42%至產後8周仍高達38%,僅降低4%。也就是孕期及產後尿失禁現想像並不會隨時間而自然改善。據統計,許多產後尿失禁婦女隨年齡增加,尿失禁情況會趨於明顯,積極治療是必要的。

吳銘斌指出, 雖然骨盆底肌運動的確可用來預防及治療尿失禁,同時也可促進夫妻性生活愉悅,但骨盆底肌運動需使用到提肛肌中的「恥骨尾肌」收縮,一般而言,骨盆底肌不如上臂下肢等一般骨骼肌,不易有明顯的動作感覺,所以一般婦女較難正確做好。

建議利用「生理回饋」來協助產婦正確執行骨盆底肌訓練,也就是利用電腦熒幕影像來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特殊設計感應器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其中一組感應貼片貼在外陰部皮膚,偵測骨盆底肌肉收縮;另一組感應貼片貼在下腹皮膚,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

醫師、護理技術員及婦女本身皆可藉此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的療效相比,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提高等,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14%~34%之間)。除了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療法,還有雌激素賀爾蒙補充療法、三環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或藉由不同頻率電刺激或磁波椅等都可改善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