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挺吃香的7大“手藝人”,一人養活一大家子,如今後繼無人了

02釘馬掌匠

你們見過給馬、牛、騾子和驢等大型牲畜們釘鐵掌嗎?在過去,農村裡養牛、養馬和騾子和驢的就特別多。就如同人需要穿鞋一樣,而這些大型牲畜也需要穿鞋,只是他們穿的是鐵掌。

當時就有一些人,專門以給牛、馬等動物們釘鐵掌爲生,他們也被稱之爲“釘馬掌匠”。

這個看似很簡單,就是把一塊特製的鐵掌釘在牛馬的蹄子上,但卻是一個十分注重技術的活。

因爲不同的動物們,它們的蹄子不同,一個釘子釘進去多深,是直立釘還是斜着釘,都是有很多講究的,而這些就全靠釘馬掌匠們的個人經驗了。

在當時經驗好的人,生意一直不錯,他們走街串巷的總是受到尊敬。機械化普及以後,農村基本很少有人養牛、馬和騾子等牲畜了,也就不需要再釘鐵掌了。

03剃頭匠

有人說,剃頭匠不就是理髮師嗎?在過去剃頭匠可是很吃香的一份職業,當時的剃頭匠所用的工具也很原始,一把剃刀就能搞定,可不像現在的理髮師都是用電動的推子,所以嚴格意義來說,剃頭匠和理髮師是有區別的。

以前很多的男性,就特別喜愛剃頭,一來是光頭比較好打理,二來是剃頭的同時還會刮臉,許多人就很享受這個過程。

手藝好的老師傅,在給你剃頭的過程中,會讓人昏昏欲睡,等到剃完之後在你頭上捏幾下就會醒過來,感覺就像睡了一個覺,十分清爽。如今農村集市上已經難以見到剃頭匠了,就算是偶遇到,也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04彈棉匠

彈棉花,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被提起,但是在今天卻難以見到了。而這些從事彈棉花的匠人,也就是彈棉匠。

這可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手藝了,在民間又被稱爲彈棉絮、彈花、彈棉等等,通過他們的多道工序,可以將原本蓬鬆的棉花變得平整、暖和。

以前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棉被,特別是家裡面如果要嫁女兒了,棉被還是重要的嫁妝。這個時候就會邀請彈棉郎,如果路途比較遙遠的,一般還要包吃包住,一住就是大半個月也很常見。

現在雖然偶爾也能有人去農村彈棉花,可是時代不同了,手藝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純手工製作的棉被了,效率要高很多了。

05裁縫匠

在以前雖然女性基本都會針線活,可當時農村集市上經常能看到裁縫店。因爲以前的衣服,可不像今天這樣都是成品,全部都是裁縫做出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量身定做了。

如果你要做衣服了,去到裁縫店裡,挑選上自己喜歡的布料和款式,然後裁縫就給您來量尺寸。

當時的裁縫基本都是從小就開始學藝了,小小年紀就要跟着師傅去學習。而且如果真的學會了,那以後養家餬口就不愁了。到了年底的時候經常是通宵達旦地幹。

06木匠

木匠和現在的木工可是有區別的,當時的木工學藝就要學多年。記得外公就是一個木匠,常年都是在外面幹活。舅舅也是小時候就跟着學習了,學了十餘年纔開始自己獨自出去接活。

雖然舅舅現在也從事的是這方面的工作,他卻告訴我:現在的都是木工,而以前的才被稱爲木匠。因爲當時的技術好多都已經失傳了,如今都是澆水、釘子,效率是快很多了。

可是在過去,哪裡會有這些,無論是水桶、臉盆、桌子、板凳,幾乎所有的傢俱都是木材製作,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術,還是體力活,用鋸斷、斧砍、刨推,忙得滿頭大汗。

確實現在木工很吃香,在一些工地、裝修領域,工資基本都是日結,一天都是四五百元也不算高。

07漆匠

也就是專門給各種傢俱噴漆的一種手藝人。在過去家家戶戶都是使用木質傢俱的,而傢俱買回來之後,爲了美觀,也爲了更好的保存,都會刷漆,這樣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

當時就有些人專門從事噴漆,他們其實也很辛苦,不僅要掌握如何調製各種顏色的漆,有些甚至要學會去採漆,然後還要對油漆不過敏才行,這個是大前提。

刷漆也是個技術活,要有耐心和技巧。技術好的刷漆又薄又油亮,並且厚薄都是均衡的。

08瓦匠

可不是製作磚瓦的人員,而是專門從事給房屋“撿漏”的。因爲以前的房子都是蓋瓦的,時間久了就會有些瓦片碎掉,然後漏雨。就需要在天晴的時候,找瓦匠來幫忙翻屋。

這些匠人就能輕鬆地找出漏雨的地方,然後用新的瓦片替換掉。這個活看似輕鬆,但是難度很大,既要不恐高,又要輕手輕腳不把其他的瓦片踩碎。

在當時的瓦匠,不僅會翻屋,而且還多數會砌築竈臺。手藝好的瓦匠,砌築的竈臺不僅鍋臺旺火,節省柴草,而且煙出得暢。

記得我們這裡有個習俗,瓦匠砌築竈臺都要給紅包,圖個好彩頭。

09結束語

其實近些年在農村裡還有好些的匠人消失了,比如教書匠、鐵匠、篾匠、焗匠、修表匠等,另外還有走街串巷的貨郎匠、石匠、修鞋匠等等。因爲篇幅有限,也就不一一羅列了。

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手藝人現在因爲難以靠自己的手藝來謀生了,所以就“後繼無人”了,就連他們自己多數都已經轉行了。

可是他們之所以會被稱之爲“匠人”,就是因爲他們的“匠心”和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即便是在今天也值得繼續傳承。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