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

1902年,蔡元培等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學改革教育、宣傳革命。同年在上海白克路(今鳳陽路)登賢裡舉行愛國女校開學典禮。後排左六爲蔡元培。

1912年孫中山(中坐者)主持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孫左二爲蔡元培)

1921年8月,蔡元培(中坐者)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到檀香山出席太平洋各國教育會議時,與代表團成員合影。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起草了兩項提案以推動世界語的傳播。

1912年1月5日,蔡元培被任命爲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南北議和後,他又出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成爲中華民國曆史上首任教育總長。

蔡元培擔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教育部沒有辦公場所,他詢問大總統孫中山,得到的回答是:“此須汝自行尋覓,我不能管也。”後來,在時任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馬相伯的幫助下,借南京碑亭巷內務司樓上三間房間作爲教育部的辦公室。蔡元培“親詣大總統領印,白巾咫尺,裹一方寸物,乘人力車往返”,成爲民國開國史之趣談

在創建教育部的過程中,蔡元培堅持兩條用人原則:一是“爲事擇人,不設冗員”。當時南京臨時政府其他各部人員,多或至百餘人,惟教育部連繕寫者在內僅30餘人。部員津貼上自總長下至錄事,不分等級,每月一律30元。整個教育部開支,每月僅及千元。而工作效率卻很高,部員各負其責,各司其事,“絕無官署意味”。教育部成立了學制起草委員會,邀集教育界著名人士以及從英、美、德、法、俄、日等國回來的留學生,各就所長,分別起草有關小學中學、專門學校以及大學各項制度。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存在才2個多月,“而中華民國全部學制草案,實於此時大略完成”。後來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後,在此基礎上制訂了中華民國第一部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又稱1912-1913年學制。可以說,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是一個平民化的,精兵簡政的,高效率的教育部。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條重要原則是唯纔是用。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不管資歷、學歷。王雲五當時年僅23歲,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上海從事教育工作,與蔡元培素不相識。在蔡元培出任民國教育總長後,他將自己對於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想法寫成書面意見寄給蔡元培。蔡認爲他所提建議極爲中肯,即覆函堅邀他到教育部“相助爲理”。後來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仍請他北上,任職專門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掌管“大學及遊學生”事宜。兩人從此結下了近三十年的友誼,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雲五是朋友中唯一隨侍病榻的送終者。

唯纔是用的第二層含義是不分黨派。範源濂早年留學日本,原系學部參事,籍隸共和黨。蔡元培深知自己對於教育偏於理想,而範源濂注重實踐,兩人合作,可以取長補短,於民國教育有益。所以他不顧國民黨內的反對,二次親自訪問範源濂,對他說:“我請出一位異黨的次長,在國民黨裡邊並不是沒有反對的意見;但是我爲了公忠體國,使教育部有全國代表性,是不管這種反對意見的。”範源濂爲蔡元培的真誠和以民國教育爲重的精神所感動,不顧共和黨內的反對意見,接受了蔡元培的要求。事實證明,他們的合作是成功的。

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義,頒佈了兩個重要法令:《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前者共14 條,主要內容有:各級各類學堂均改稱爲學校,監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小學應注重手工科;中學爲普通教育,文、實不必分科;廢止舊時獎勵出身,各級學校畢業者,稱某級學校畢業生。這個教育法令,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對於安定人心,穩定局勢,建立新的教育秩序,起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2 月8 、9 、10 日,《民立報》連續發表蔡元培的重要教育論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後改名爲《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該文圍繞“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思想,全面闡述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民國教育方針,以取代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五育的核心是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說:“五者以公民道德爲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爲根本”。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旨即是自由、平等、博愛。蔡元培以公民道德教育爲核心的五育並舉思想,實質上是德智體美諸育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它適應了辛亥革命後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順應了當時社會變革的潮流。1912 年9 月2 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公佈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很明顯受到了蔡元培思想的影響。蔡元培是這個教育方針的理論奠基者。(金林祥撰文)

作者介紹:

金林祥(1948.9-),上海人,教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教育史教學和研究。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等職。先後受聘擔任英國開放大學客座研究員(1999年)、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2000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2年)。199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等。已出版專著、主編和參編的著作30餘種,其中《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1年);《陶行知詞典》,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010年)。另在《教育研究》、《近代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教育學報》等發表論文150餘篇。

同題問答:

本站教育:百年來中國稱得上“教育大師”的人並不多,請問怎樣的人可以稱爲“教育大師”?

金林祥: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教育理論的發展,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基礎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並且至今仍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的大教育家

本站教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理念是什麼?

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基礎教育的目標是“養成健全人格”,實施以公民道德教育爲核心的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高等教育應該以學術爲本位,把大學辦成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教育應該獨立於政黨和宗教,讓教育家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

本站教育:這些理念,對當今中國教育有怎樣的參照意義?

金林祥:除了教育應該獨立於政黨之外,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對於發展和改革當今教育均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本站教育:您認爲,中國教育改革最應該關注什麼問題?

金林祥:中國教育改革最應該關注的問題:一是摒棄過於強烈的功利觀念,還教育育人的本質;二是破除嚴重的官本位觀念,讓教育家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國教育制度應該是什麼樣子?

金林祥:在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指導下,由教育家們按照自己對於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從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自己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出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學校,以適應社會對於教育多樣化的需要,形成一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辦學局面。

蔡元培簡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漢族,他倡導並實施“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把北京大學改造成爲中國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他創建並長期主持中央研究院,爲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卓著。

蔡元培語錄:

1、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纔去幫助他。

2、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3、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4、教育者,非爲已往,非爲現在,而專爲將來。

5、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爲目的者也。

6、“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7、“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蔡元培年譜:

1898年棄官從教,先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

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爲總理。

1904年組織光復會。

1905年參加同盟會。

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武昌起義後回國

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

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

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21年法國里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

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

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並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爲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爲大學院院長。

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爲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

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爲副主席。晚年,爲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

1938年被推爲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