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立法峰會-能源環保與經濟發展

中油身爲國營能源事業,肩負維護臺灣能源供應安全重任。除維持油氣安全存量外,亦積極分散油氣供給來源與提升自有油氣供應之自主能力,維護能源供應安全;其中,油氣皆以中長期合約爲主,確保穩定供應。

受到日本福島核災意外衝擊,臺灣對天然氣需求逐步放大,約80%天然氣應用於發電。爲擴大及分散採購氣源,中油已簽署20份現貨預定採購契約,並爭取參與上游LNG計劃機會,以掌握氣源蘊藏量及確保LNG供應鏈之穩定性。另與國際油氣公司保持交流國際性能源議題,爭取策略聯盟、合作機會。

正如美國頁岩氣所掀起的新能源調整,中油順利獲得美國能源局的特別審查覈準,成功爭取臺灣名列美國頁岩氣(Shale Gas)對Non-FTA國家第一輪出口名單;以路易西安那州頁岩氣,展開每年80萬噸、爲期20年的頁岩氣採購合作。此外,中油正與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殼牌(Shell)、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及雪弗龍(Chevron Corp)四大能源公司協商,爭取在北美、加拿大地區頁岩氣礦區,進行礦區探勘合作。

一旦拍版定案,將可達成美國大西洋岸、太平洋岸兩運輸區域的頁岩氣完整佈局,提升天然氣採購多元規劃。

有鑑提高每單位能耗產值爲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中油將研發與新創事業視爲核心業務發展策略與目標之一。隨着國光石化停建、五輕2015年關廠,大陸、東南亞等大型石化新產相繼投產,加上低廉頁岩氣技術擴展在即,衝擊臺灣石化產品鏈的競爭力。石化業有必要投入關鍵性或關聯度高的衍生性高值化產品,轉型升級爲低環境承載、高附加價值產業,帶動國內經濟發展。

中油更致力「碳揭露」、「節能減碳」與「新能源」等三大面向,貫徹低碳社會與發展綠色能源。首先,三大煉油廠通過經濟部標檢局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作業;桃廠加熱爐改善及大林廠加熱爐內襯表面塗輻射塗料等溫室氣體減量計劃均通過ISO 14064-2確證。中油更積極執行包括工場能源管理、製程效率提升、最佳可行技術(BACT)及碳捕捉與封存等;2005~2012年累計節能60餘萬公秉油當量,CO2減量達180餘萬噸。

爲推動新能源開發,中油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策略聯盟,進行生質能等綠色能源技術開發;尋求低價氣源、改善LNG卸收與輸儲硬體設施,強化供氣調度能力。另評估合作投資電動汽車鋰電池及材料生產之可行性;規畫充電站設置、電池租賃,及太陽能與氫能等新能源技術開發投資等。

例如,中油以南部加油站推動太陽能儲能裝置。目前有6座加油站建置自有太陽能蓄電裝置,未來擬新增據點10~20座;另開放48座加油站出租給民營電廠,裝設太陽能蓄電,每座蓄電量達20千瓦,協助推動再生能源。財團法人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2013臺灣企業永續獎」,中油獲頒「臺灣Top 50企業永續報告獎」-「製造業特優」,且在「企業永續發展績效」5項評比中榮獲「永續創新」、「創意溝通」、「社會共融」等3項「楷模獎」的肯定。

近年國際能源價格高漲,產業也欠缺結構調整與應變之能力。社會大衆與環團在要求淘汰較高污染的老舊能源事業之際,也應支持採用新技術且較乾淨的新能源事業開發或設備製程更新,以免對國內能源供應與經濟發展帶來負面衝擊。

(中油董事長林聖忠口述,記者彭暄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