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疫情緩了 缺藥問題難了

蔡政府上任後推出5+2產業創新計劃,生醫產業就是其中重要一環,但面對缺藥卻仍慢半拍,引發民怨。衛福部推出短、中、長期等因應計劃,長期規畫卻得檢討健保現行藥價政策且鼓勵國產藥廠生產學名藥,並期待專利屆期的原廠藥在短缺時可生產。

其實缺藥在全球都存在,遇到疫情缺工產能下降,也遇到原料藥、原物料短缺等製造端問題。在國際需求增加下,我國市場小,導致競爭力低也降低輸入數量;再者,輸入藥品運輸延遲、難以掌握輸入時間及數量都加劇缺藥難關。

根據統計15類缺藥品項,從軟便、抗生素、止吐、止瀉等民衆常用藥都有,衛福部緊急規劃成立「防缺藥中心」要透過跨司、署、部會等協調,改善缺藥問題。

但藍營批評,不少藥品早已通報缺藥,卻不見改善,是國安問題,例如肌肉鬆弛劑在2021年通報缺藥,複方抗生素、退燒止痛錠、降血壓藥品等也是在2022年中就通報缺藥。衛福部因應缺藥危機卻中樞神經失靈,的確值得深切檢討。

我國疫情已步入尾聲,預計3月底輕症確診者就可免通報免隔離,但缺藥問題卻持續延燒,且進一步衝擊健保藥價調整,有逾百項藥品今年被排除在外,調整品項可說史上最少。

近期缺藥潮從社區藥局擴大到醫院,引發民衆跳腳,網友更嘲諷,臺灣不只缺蛋,還缺水、缺電、缺工,現竟又傳出缺藥潮,猛批「政府真是缺德」。其實,俄烏戰爭帶來原物料短缺,引發進口原料藥短缺,不難理解,但重要的是政府是否正視,否則與民衆感受落差太大,與「溫暖堅韌內閣」的形象恐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