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稅收預測也是藝術?

政府還稅於民,但國人負債壓力仍然沉重。圖/本報資料照片

農曆年關將屆,金融市場沉悶,府院將對全民普發現金,成爲「老百姓」街頭巷議的焦點。提出2022年全國稅收超徵4,500億元的財政部,同時公佈的「國債鍾」更新資料顯示,截至12月23日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包括1年期以上5兆6,998億元,短期欠債250億元,合計5兆7,248 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4.6萬元,雖低於去年6月24日26.7萬元的歷史高點,但國人負債壓力仍然沉重。

立委不分藍綠,在這件事上近乎是綁架「老百姓」,要求府院吐出超額課徵,還稅於民,甚至以2023年經濟不景氣爲由,主張府院應發放現金,振興消費。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根據網路數據分析統計,多數網友對該政策看法仍偏向負面,甚至是罵聲居多。例如佔比最高的聲量爲「主張普發現金」,比例約34.1%,但「認爲國家不可能還錢 」的聲量也以32.8%緊追在後,另有6.1%言論指「認爲只還給有繳稅的才合理」,此外有「質疑這是變相買票」、「懷疑國庫通黨庫」、「質疑超收多少年了」等面向的評論均入列,網友也普遍提出對政府的不信賴感,或對政策方向抱持存疑的態度。

財政部在2021、2022連續兩年稅收超徵可觀,專研公共政策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葉俊顯說,這不應叫「多收」或「超收」,而是「預期錯誤」,因爲去年多收的4,500億中,有8成是營所稅,也就是企業「額外多繳的」。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亦說明,過去三年疫情期間臺灣經濟逆勢全球,2021年還出現GDP年增破6%的全球紀錄,臺灣出口暢旺,廠商營收連年成長,「賺多了,稅就繳多了。」

換言之 ,這樣的疫情紅利是「天佑臺灣」的結果,極可能只有一次性。或許企業基於社會責任,會認爲,反正稅繳給國家了,政府要怎麼運用不是個別企業可以置喙。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持家」的行政院團隊會對家人們每月把薪資袋都交出來,卻到年終纔出聲說「今年我們家多了好多收入,好意外!」

「額外多出來」的稅收很意外嗎?財經學者說,「預期」是很難拿捏的,就像經濟預測是「一種藝術」。

如果經濟預測不是面臨近三年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炮火沒有裝定時器的俄烏戰爭,我們可以接受經濟預測「數值」是一種政治經濟的協合成果。但是,把財政稅收預估也視爲「一種藝術」、難以拿捏,也太令人難以直視財政部的專長,以及爲數衆多的財稅學者。

此次事件,「老百姓」何時會拿到6,000元的意外之財?政治圈的水很深,不宜預測。但是,它凸顯出更大的問題:我國的稅收機制及預測模型已經失靈。

中央銀行近日公佈「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時,坦承研究因應氣候變遷風險的總體審慎工具,已經超出央行原有的專業能力,需持續委託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特別要找尋金融領域以外的學者專家。檢視財政部近五年來自行研究和委外學者的研究計劃,清單裡不見任何總體環境與企業繳稅相關的議題,而國內財經學界最近期針對政府賦稅收入大體檢,是103年6月中央研究院王平院士領導研究團隊、並出版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距今都已快十年的時間了。

掌握國家經濟大權的府院,其實不必把稅收預測當成藝術,應該委託財經高手把近年的情況好好研究、建立新模型,特別是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在2022年臺灣主權評等報告中提及,「臺灣快速高齡化人口與國防需求,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增加政府預算壓力」,也透過研究案給民衆一個清楚的藍圖。把發現金的1,400億元提撥1%,費用就非常充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