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當令蔬果,不當令

農諺:「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 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白菜)」,這是臺灣春夏秋冬本來的當令蔬菜產季

「當令蔬菜」,過去只在腦子裡有這麼一個詞彙,從來沒有真正體會過,主要也是因爲挑食,願意吃的菜就那幾樣,況且,在臺灣總覺得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果

但是,當農委會農試所宣佈成功將芥蘭、花椰菜番椒也能在夏季收成,加入夏季蔬果行列後,才知道在超市經常看到的彩椒原來是冬季蔬菜,而且還是進口蔬菜,也才知道夏季其實不是芥蘭與花椰菜的生產季,它們都是不高溫無法在高溫環境生長

所以,臺灣能夠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類新鮮蔬果,是要歸功於臺灣的農業技術發達。

只是,當不耐高溫的冬季蔬果,經過技術改良,加入夏季蔬果行列,相對的不耐冷的蔬果透過技術改良,也能冬季生產時,當令,也就不當令了。

每一種蔬果都有最適合的生長季節,然而,當令,不當令時,也就改寫了「順天應時,跟着節氣吃當令蔬果」的法則。只是,「當令」的法則隨着科技、技術而改變了蔬果的生長季節後,雖然可以隨時吃到想吃的蔬果,但是相對的也就少了「到了吃XX的季節了」的一些生活樂趣。

是什麼時節,就吃什麼,應是生活日常,不是季節,卻能吃到,則是農委會的工作,與生活日常看似無關,卻能影響,讓當令,不當令,也改變了「正月蔥,二月韭...」的遊戲規則,是好,是壞,每個人感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