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前再炒「產能過剩論」 大陸央媒:這談判籌碼能奏效嗎?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曾稱,中國在電動車等潔淨能源產業的生產過剩將影響他國經濟。圖爲等待裝船的大陸比亞迪電動車,堆放在江蘇省蘇州市太倉港國際貨櫃碼頭。(法新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日開啓任內的第二次訪華行程。大陸官媒同天喊話稱,布林肯這次要接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的話筒,接着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但想要靠這樣的「籌碼」施壓,能奏效嗎?

大陸央視旗下微博公衆號「玉淵譚天」發文指出,可以看到,在這次訪華前,美方仍在透過知情人士放風和媒體炒作某一議題的方式,來給自己製造談判的「籌碼」。

文章提到檢索美媒同時提及「中國」「產能過剩」的報導,從數量變化中,可以看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話題,從2022年就已經開始。

2022年,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集中在半導體行業。而2023年至今,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導轉移到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車尤爲突出。

文章指出,其中報導量最多的那段時間,正是葉倫訪華的時間。這對應着美國炒作「產能過剩論」非常重要的一重目的,那就是企圖用話語陷阱「綁架」盟友,將所謂「產能過剩論」變成對中國的貿易武器。

文章提到,實際上,從2023年起,美國就開始了對盟友的挑唆。 2023年7月,美國衆議院聽證會的一份書面證詞就宣稱:中國故意製造「產能過剩」,並以低於市場的價格銷售產品,以獲得市場份額並提升價值鏈,一些先進技術⾸先在美國發明並商業化,但中國強勁的經濟不僅將美國和歐洲企業擠出該⾏業,還抑制了該⾏業的創新。

由此,這份證詞提出建議,要協同美國的盟友增加對中國的貿易壁壘。然而更讓美國感到焦慮的是,中國跟歐洲作爲全球發展清潔能源的領頭羊,即使歐洲政界存在一些雜音和波動,但企業、民間,以及研究機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從2021年起,賓士、奧迪、大衆等歐洲企業,不僅紛紛在中國興建新廠以擴大產能,還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達成了從車機到軟體的深度合作。

文章表示,這也就不難理解,拜登政府爲什麼選擇在今年開始對中國智慧網聯汽車進行所謂的「調查」,其實就是在自家行業競爭力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企圖通過這些「盤外招」來遏制和打壓中國先進行業的發展。

文章直指,美國目的,在於抓住中國最具優勢的一些方面,集中唱衰,把中國的優勢演繹成「劣勢」、塑造成「威脅」,妄圖破壞中國發展的着力點,這樣的「攻心」套路,不可謂不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