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消費陷阱乘虛而入
原標題:別讓消費陷阱乘虛而入
臨近年末,不少銀行消費貸利率再創新低,甚至出現“破3%”的情況,引發市場關注。這輪消費貸營銷表面上是金融機構助力消費、提振經濟的積極舉措,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後,不法分子也在伺機而動,藉機製造陷阱,忽悠消費者上當受騙。對此,既要擦亮眼睛,也要加強監管,讓金融紅利真正惠及羣衆。
從杭州銀行的2.88%到北京銀行的2.78%,消費貸利率下行降低了居民的花錢成本。但需要明確的是,低利率並不意味着無門檻。銀行的低利率貸款往往有特定條件,例如面向“白名單”客戶、首次貸款客戶等,不滿足條件的用戶很難享受到這些優惠。反之,如果有人聲稱“只需幾步,就能輕鬆享受最低利率”,那麼多半是挖坑等着你跳。
不法中介打着“債務重組”“優化徵信”的幌子,誘導消費者“借新還舊”,不僅可能讓消費者背上更高額的債務,還隱藏着信息泄露、詐騙等多重風險。這種行爲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還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必須引起重視。
特別是在社交平臺上,各類僞裝成“銀行工作人員”的廣告鋪天蓋地,而這些所謂的“貸款專家”,多是不法分子給自己貼的標籤。一些消費者圖方便、貪便宜,結果落入圈套,損失慘重。這類陷阱不僅是騙局,更可能牽涉洗錢、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爲,危害社會安全。
針對這些問題,銀行要更有作爲,監管要更加有力。據媒體報道,一些銀行業務宣傳不清晰、客戶管理不到位,爲騙子的滲透提供了機會。作爲金融服務的主體,銀行不僅要用優惠政策吸引消費者,更要通過完善信息披露、強化員工培訓、增強風控系統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監管部門通過提升執法效率、開展常態化科普宣傳,讓羣衆更容易辨別真假貸款服務,讓不法分子無處遁形。同時,針對消費貸市場的“價格戰”,還要做好引導,避免惡性競爭導致利率不合理下滑,危及銀行的穩健運營和消費者的長期利益。
理性消費,謹防貪小便宜吃大虧。消費者面對花樣百出的消費貸營銷,應保持理性,既要覈實信息來源的真實性,也要結合自身的還款能力量力而行,避免因盲目貸款而陷入債務泥潭。更重要的是,從來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消費者切勿被不法中介的話術迷住,失去基本的判斷力。(徐兵)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