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光顧着玩雷軍梗,下一個雷軍已經看完這本《小米創業思考》

1996年金山新品遇冷後,雷軍去線下站過店、賣過貨,卻從中獲取了寶貴的零售經驗; 而後行業競爭加劇,他停了工作整日泡在網絡論壇上,卻無意中收貨了對用戶運營的新靈感; 2000年創辦的卓越網成爲國內第一電商,之後卻因資金不足無奈拋售,然而失意的雷軍帶着他的積累與體悟找到了正確的風口——互聯網智造。 2010年,小米終於橫空出世。

雷軍坦言,自己的創業經歷絕不平順,這些大起大落之下的他卻從未停止過對商業新趨勢、新機會的探索。在雷軍的首部商業思考著作《小米創業思考》中,他將自己在團隊管理、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等多方面的經驗悉數展露給讀者。

雷軍說,所有的挫折和失敗,甚至那些看似毫無意義消磨時間的事情,都將成爲我們最重要的、最寶貴的財富。以下是10條雷軍親自分享於書中的管理乾貨,相信對每個企業家、創業者都有所助益。

一.團隊管理:人才是核心

1.不遺餘力,挑選好人才

小米剛起步時,雷軍力求做一個能將軟件、硬件、互聯網融爲一體,產生顛覆行業的創新力的企業,爲此不惜在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和金山這些海內外頂尖的公司裡找人才。組建這樣一個團隊對領導者來說必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企業還一無所有的時候。

雷軍說:“我在面試每一個牛人的時候,牛人也在面試我。”爲了搞定一個工程師,雷軍在2個月時間裡跟他談了10次,好幾次都超過了10小時,而核心團隊加起來談了17次。雷軍總結自己招攬人才經驗,就是要臉皮厚。人家三顧茅廬,他可以三十顧茅廬,不管什麼辦法,搞得定人才的就是好辦法。

雷軍在書中道出了理由,事業很難,光能幹還不夠,企業一定要找有共同的願景、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敦促就能自驅動、自己乾的人。領導者與員工的關係應該是正向的賦能與驅動,而不是一味命令與要求。有能力,同時又有共同目標的員工,才能發揮巨大的能動性,與企業共贏。

1.激發員工自驅力

擁有了人才,但如何保持住人才的自我驅動力,使他們長期主動地創新又是另一個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企業爲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雷軍書中引用了魯迅的話:“在未有天才之前,須有培養天才的土壤。”天才和創新一樣都是小概率事件,天才需要土壤,創新需要氛圍,這個氛圍就是要能包容失敗、包容錯誤,才能保持企業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活力。

2020年深秋,一個週日的晚上10點半,開完會的雷軍在小米園區看到了一個工程師。他坐在戶外的桌前,架着一臺手機正對着一臺電腦在調試代碼。詢問後才知道他是相機部的工程 師,正在調試優化夜景模式。他的工作內容,正是後來小米新一代“超級夜景”中的關鍵支撐“夜梟算法”。

雷軍對此感觸很深,並總結出來——只有創新的氛圍一直縈繞,才能促進員工不斷自主地創新。正如小米內部大量的技術創新和研發項目,都不是作爲工作指令被委派下來的,而是工程師憑着熱愛和探索的激情,腦力激盪出來的。

領導者需要明白,“老闆要求做”和“我自己主動要做”,二者的創造能量有着天壤之別。只有自驅動、自組織這樣的創新文化和探索氛圍建立起來、傳承下去,員工的創新動力和技術才華才能真正得到激發。

3.回饋貢獻者

給員工發展空間是一方面,同時企業也必須給予貢獻者看得見的回報。

搭載了120W快充功能的小米MIX4贏得了用戶一致好評,書中提到這個項目研發工程師的一段故事。這位2020年畢業的年輕工程師,曾參與過小米10至尊紀念版充電模塊的調校工作,在前往項目慶功宴的路上,司機師傅對他說:“你是小米的?小米充電挺快的,就是充電時經常發燙,感覺不太安全。”

簡單的一句話,卻點燃了他內心的工程師之火。在經過大量的調研,這位年輕工程師發現,可以把工控領域的PID控制算法引入手機快充技術中,不僅能實現對溫度的分檔控制,還能自動調節。而後竭力說服了自己的導師和夥伴一起推進開發,最終落地的120W的快充模式贏得用戶交口稱讚。體驗分比行業平均高出40有餘。而這個項目也成功斬獲了當年小米最高技術獎項“百萬美金技術大獎”二等獎。

在其他的語境裡,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孤身闖萬巷”的勵志故事。然而深思後不難發現,這項技術初始於小米維護的工程師初心,過程中是企業的創新氛圍與投入支持,而最後,小米不會吝嗇給予真正付出的人可以看見的彙報。

雷軍說,不要只讓工程師做幕後英雄,應該讓每一位工程師都成爲耀眼的明星。而這句話應放之任何企業皆準。人才是基石,是企業的動力之源。員工越成長、越快樂,涌現出的創新才越多,公司的未來才越明亮。

二.經營策略:踐行“七字訣”

雷軍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一度爲衆人所熟知,然而這四條法則究竟是如何實踐並被驗證的,雷軍又爲何獨選他們作爲經營企業的信條?書中逐一拆解了這四條法則的內核,並解讀了他們能夠給予企業管理者哪些參考。

1.專注

從商業角度看,專注就是要“把雞蛋儘量放在一個籃子裡”。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風險會不會太大?”。但事實上,這往往纔是正確的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商業實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足夠聚焦的業務線中,纔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競爭力,拿出足夠好的產品與服務。

雷軍認爲,對於一家公司的生存與發展而言,沒有“專注”,就沒有一切,專注有四項核心命題:

• 清晰的使命、願景。

• 深刻的洞察力,瞭解行業,瞭解用戶需求,找到機會。

• 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及與之匹配的能力。

• 剋制貪婪,少就是多。

以小米在2014年推出的空氣淨化器爲例,它的研發於北京霧霾最爲嚴重的2013年。小米的策略就是做一臺“只精華空氣”的機器,排除其他品牌離子、香氛等花哨的附加功能,只專注解決淨化問題,同時做到物美價廉,供貨充足。這樣一款“專注”的產品,不僅在上市即大獲成功,更是至今保持在了國內空氣淨化器領域的第一。

這就是雷軍要強調的“專注”的本質。無論是大到佈局公司業務,還是小到定義一款產品,企業的決策都必須基於洞察和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專注於必要的最小切。管理者必須明白,企業不要試圖用一款產品解決太多問題,能最大化滿足一項迫切需求,就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2.極致

雷軍曾要求金山的每一位員工都能背誦“谷歌十誡”,而在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和“僅僅優秀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谷歌從gmail到地圖幾乎每個產品都能讓用戶上癮的原因——因爲極致。

極致對於小米來說,不僅是經營戰略,還是一種產品觀和競爭策略。雷軍認爲,極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達到別人做不到的高度。在實踐中,它有兩重含義:

●心智上的無限投入,不遺餘力爭取最好。

●無限追求最優解,認知觸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企業管理者需要明白,產品的發佈不是終點,產品的發售也不是終點。產品賣出時,纔是跟用戶關係的開始,產品也需要持續更新,一代代迭代改善,優化、進步。

正如小米曾經設計過的一張頗有衝擊力的海報“改改改改再改改”所展現的,極致對於這家企業來說已成爲一種習慣。不到最後一刻,團隊的任何一人都不會停止思考與打磨。要做頂尖的企業、極致的產品,就需要有一顆始終不滿足現狀、不安於平庸的心,以及在枯燥痛苦的持續改善中始終追求完美的耐性。

3.口碑

用戶口碑是所有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但是良好的口碑是需要多維度打造的。雷軍再書中強調,好產品或便宜的產品都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形成口碑。而將用戶口碑作爲企業經營的目標,有以下四個關鍵點:

•口碑的產生基礎:和用戶交朋友,傾聽用戶意見,深刻了解用戶需求。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長策略:產品/ 服務有口碑,就能自傳播、自轉化。

•產品、服務和溝通等與用戶所有觸點的表現總和,纔是口碑。

•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是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

關於口碑,小米最典型的例子是小米MIX第一代。它以93%正面屏佔比被視作一臺“指明未來發展方向”的手機。雖然40萬臺的銷量依然攤不平其巨大的研發成本,但長期來看,它帶來的巨大口碑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以此爲起點,小米MIX作爲小米最高端手機的產品線立住了,並且開啓了圍繞屏幕極致創新的持續進化延展。

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口碑正循環的構成:認真傾聽,甚至搶先一步發現用戶的需求,才能做出驚豔的產品,贏得口碑;而口碑一旦形成,就能自傳播、自轉化,對於產品改善、業務推進具有強大的推力,而且這些推力完全是自發的、可裂變的。

4.快

大部分企業都想追求快,比如研發進展快、庫存週轉快、資金回籠快等等。但雷軍認爲“快”最應該體現在,企業發展業務和麪對用戶反饋時洞察、反應、決策和改善的速率上。有了這樣的底層核心素養和能力,研發進展、庫存週轉、資金回籠等各種“快的結果”自然紛至沓來。

在 《孫子兵法》中“快”是一種種競爭策略,“風林火山”,就強調“其疾如風”要靠超高的機動性,搶先贏得戰機。但在商業世界,在競爭背後,“快”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企業本身的成長效率,以及用戶價值的提升預期和速率。“快”作爲一種素養,它的實現本質是一種突出的系統能力。雷軍認爲,快的四種能力可以總結爲:洞察快、響應快、決策快、改善快。

多年前他曾經跟一家市場份額佔全球市場份額40%以上手機企業的高管做過一次交流。雷軍與他們交流了2個多小時,還給了許多改進意見。然而這家企業在之後的改善微乎其微,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以光速墜向消亡。如果沒有四種“快”的素養,企業就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系統失靈。無論它當時多麼強大,一旦遭遇技術世代的變遷,發展停滯,距離覆亡可能就只有咫尺之遙。

所以,對企業而言,快是一種持續進化成長的素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家反應更快的公司通常都有更高的效率,也必然擁有更強的洞察力、更好的行業適應性、更堅韌的生命力和更持續的創新能力 。

三.企業文化:技術爲本、用戶爲友

德魯克曾說過:“文化能把戰略當午餐吃掉”(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lunch)。可見企業如若沒有一套明確的文化,再好的戰略也無法有效執行。打造企業文化是一段融合情感與技巧的長期過程,雷軍在書中着重提到了小米文化的以下三個部分。

1.工程師文化

作爲企業家、管理者、投資人的雷軍是多面的。然而他直言,自己最喜歡的身份,還是工程師,而這也是他創業的初心。小米的工程師文化延續於金山時代,有一句話流傳至今:“程序員是老大”。在雷軍眼中,工程師是產品的實現者,對於產品,他們最有話語權,觀點也最純粹。

當前,所有的企業都在追求創新,追求轉型,追求業務上質的飛躍。然而真正的創新不來源於你花了多少精力,請了多頂尖的顧問;也不在於你花了多大價錢,買了多高端的技術,而是在於領導者是否調動已有員工的創新能動性,有沒有真正重視創新文化的形成。

小米能夠不斷用好產品驚豔行業與用戶,核心原因就在於保持工程師文化。這種團隊文化鼓勵創新、包容失敗與錯誤,不以成敗論英雄,支持每一個瘋狂的想法,尊重每一個探索未知的勇士。小米模式中真正的中堅力量就是工程師團隊,再了不起的公司、再了不起的爆品,也都是出自這些工程師之手。也只有一羣特別純粹、特別有探索精神的工程師,才能保證一家公司的初心:一心一意地錘鍊技術,不斷打磨出更酷的產品交付給用戶。

重視與尊重工程師、鼓勵並幫扶工程師自由開發,用工程思維來指導公司的工作,是小米不斷實現創新的保障。工程師文化,正是小米的活力之源。

2.技術爲本

而與工程師文化相輔相成的,是小米以技術爲本的基礎原則。

無論什麼樣的企業,採用什麼樣的模式,運用什麼樣的理論,都要思考清楚一件事: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是什麼,什麼是企業的根本。這是企業的根基,最需要領導者在做頂層設計時想清楚,想仔細。

而對於這個問題,雷軍很早就有了答案:小米是一家技術立業的科技公司,技術就是小米的綱領。如果不追求技術爲本,就不可能有工程師文化,小米就不可能打造出技術領先、體驗出衆的極致產品。

“科技公司”與“交付科技產品的公司”之間最本質的不同就是:用技術自我實現,而不是依靠合作方供給,縫補拼貼將就着用。小米技術爲本的綱領,實際上就是在爲工程師文化提供更牢固的信念支持,以調動企業上下,甚至所有的合作伙伴看見小米的基因與本色,在優化產品的道路上共同前進。

而這樣的初心文化應放之於任何行業皆準。一個卓越的企業和它的領導者,需要真正有思考和積累,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怎樣實現。堅定創業的初心,不隨大流不模仿,提供自己獨有的企業價值。

3.與用戶交朋友

“顧客就是上帝”是一條流傳已久的商業金句,然而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其實關鍵在於如何辨析企業與用戶的關係。

小米力求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優質產品,這也是雷軍將用戶關係作爲小米文化另一個重點的原因。他在書中拿自己舉了個例子:在做小米之後,儘管手機已經低於行業均價,雷軍和小米員工還是會經常遇到朋友詢問“內部價”,弄得他們哭笑不得。

這雖是一樁軼事,但是背後有兩個基礎的消費者邏輯:

●用戶天然不信任商家,知道價格內外有別。

●用戶願意相信朋友,因爲朋友不會坑他,會給他一個“內部價”。

這就是爲什麼小米要堅持“與用戶交朋友”的企業文化。雷軍其實不贊同“把用戶當上帝”,這話大多是商家說給自己聽的。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只要產品好用、價格實在,商家誠實經營、不坑自己,就足夠贏得人心。而小米做的,就是是把用戶當成自己的朋友,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與用戶交友,不僅是小米的企業文化,更是其獨特的品牌戰略與競爭優勢。

四.結語

小米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而除了團隊管理、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三大方面外,《小米創業思考》裡還展現了“爆品模式”、“高效模型”等多種小米獨有的方法論。

雷軍在書中坦言,這些思考不完美,也並不一定是商業問題的唯一解。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思考是真誠的,而小米模式成功也已得到了驗證。本書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經營經驗,也記錄了雷軍作爲管理者對公司治理的探索之路。相信對當下所有的企業家、創業者都有非凡的參考價值。

本文整理自《小米創業思考》 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