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士科、京華城爭議列他字案被告 柯文哲臉書千字說明

臺北市前市長、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陷京華城容積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地上權案爭議案,北檢將柯文哲列爲被告,分他字案進行調查。柯文哲在臉書發千字文,說明京華城、北士科爭議,要蔣市府公開所有會議紀錄和錄音,並上網公開,也希望未來藍綠各級政府都比照這個模式,遇到爭議,就用這種公開透明的方式處理。

柯文哲說,他覺得很奇怪,最近一個月來媒體每天在討論京華城、北士科,要打應該去年總統大選拿出來打,或四年前審議時就可以反對,怎麼之前沒意見,現在卻每天講來講去,這是典型的圍魏救趙,真正要辦的是臺智光,卻拿別的案子轉移焦點。

柯文哲解釋京華城案,稱京華城附近有個「南松山計劃」,從國父紀念館、大巨蛋、松煙,一直到鐵路園區臺北機廠,南鬆市場;那時候京華城已經蕭條,卡在那裡,也不是辦法。他當市長不會去問一個單獨的建案容積率多少?有人陳情,市長室就轉相關單位處理,局處研究後說「送都委會討論」,都委會是合議制,有錄音、錄影,他想不通,現在是要告誰?

柯文哲解釋北士科案,指北士科有三塊地,一開始包在一起去標,但合在一起後80幾億,超過一般廠商願意冒險的程度;後來有議員和顧問公司建議合在一起標,因爲已經流標兩次,所以就切開處理。

柯文哲說,他當市長時有規定,流標三次要專案報告,所以官員流標兩次,都會去訪談廠商爲什麼不來標案、如何改進等;北士科開了14場訪談會議,加上一次座談會,最後報告分開招標。

外界質疑爲何訪談會議不錄音,柯文哲說,這是市府去請教廠商,廠商沒有義務要被錄音,所以只會有綜合結果。北士科招標並非BOT,BOT容易出事是因爲政府有主觀的評選權力,不是單純比開價高低。

柯文哲指出,當時北市府決定用設定地上權,但也希望附有產業發展目的,內湖科技園區已經飽和,就臺北市未來20年的產業發展來看,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就是新的產業園區,下一個就是待開發的社子島;內湖、士北,到社子島是臺北未來20年的產業發展廊帶。

柯文哲指出,T16比較大,也臨近承德路,交通比較方便,所以加上「智慧健康」的投資限定,旁邊的T17、T18比較小,地段也差一點,柯市府認爲T16的戰略決定之後,T17、T18自然會跟着發展,那T17、T18兩塊就直接設定價格標。

柯文哲指出,「價格標」是直接訴諸市塲競爭,行政權最難以介入,但名嘴卻說什麼柯市府泄漏底標,其實一開始底標就是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