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劉/大故宮,一個美麗的期待

文/北京老劉

最近臺北故宮院長人選塵埃落定,馬英九又決定啓動「大故宮」計劃。最佳的院長人選,配合最富遠見的發展規劃,讓我一個普通人不禁要替故宮高興一番。作爲一個故宮文化的愛好者,我曾經無數次遍訪北京故宮的每個角落,對於故宮的情感難以言表,因此,對於臺北故宮的發展,我有着特別的期待,不僅希望臺北故宮面積變得更大,也希望她擁有更博大的胸懷

故宮,是所有華人心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符號,代表着曾經的皇權帝國,代表着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也代表着我們對於歷史的無比懷戀。人們走進故宮,就是要感受那種雕樑畫棟間留存下的皇家氣息,精緻絕倫國寶,過目難忘的文物,通過無聲地訴說,讓一段段逝去的時光變得歷歷在目。故宮,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吸引着無數人駐足流連,就像一箇中華文化的原點,所有參觀者都抱着一種朝聖心態

兩岸都有故宮,不過兩岸的故宮,有着截然不同的風骨。北京故宮有着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好的宮殿建築羣,建築上,無人能敵;而臺北故宮,擁有的則是原本屬於那些宮殿裡的內瓤,文物品質上,首屈一指。

前幾年大陸熱播一部紀錄片叫做《臺北故宮》,電視機前的觀衆熒幕上出現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吸引了,同時所有觀衆也更加明瞭一件事,外殼在北京,精華在臺北。這樣的分離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徜徉在北京的宮殿羣中,恢宏的氣勢,終究難掩內核的欠缺。而走在臺北故宮中,每一件陳列品都讓人歎爲觀止,可是同樣也會感到遺憾,爲什麼臺北故宮這麼小?有人做過統計,每次展出3000多件文物,三個月一次輪換,要全部展完目前臺北故宮典藏的68.2萬餘件文物需要28年時間。幾乎每一個來過臺北故宮的人都會有這種遺憾,太小了,看不夠。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更加壯闊的臺北故宮,而這樣的「大故宮」似乎變得指日可待了。

不過,關於臺北故宮,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還有一個更加沉重的問題,這些祖籍北京的文物,何時能回家看看。

筆者認爲,未來故宮的「大」,也應該大得更多元。建築面積的大,只是一個方面。看着媒體發佈的未來臺北故宮的藍圖,展出面積將更大,可以接納更多遊客,這不能不讓人振奮。另一方面,故宮的大,應該體現在胸懷。說白了,我們多麼盼望着兩岸的故宮能夠彼此增加溝通。近年來兩岸故宮的交流數量逐年增多,我們看到了讓人動容的《富春山居圖》(上圖)合璧展覽等等合作成果。但是,受制於種種,我們還無法看到更加多元的合作讓兩岸故宮的靈魂相通。未來,翠玉白菜能否回家省親毛公鼎何時能大陸重遊,《清明上河圖》能否跨越海峽?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我們期待大故宮儘快出現在視野中,更希望看到一個開放的博大的故宮活躍公衆眼中。故宮,本就是一個博大的名稱,如果再還原故宮集納天下之精華的氣魄,我相信,她會更美更動人

作者北京老劉,來自對岸碩士生,目前在臺實習。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