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姚洋:全球產業鏈的重組不過是中企在全球的重新佈局

“上一輪全球化已經結束了,這個判斷非常重要。”

在23日舉行的“新鏈接、新市場、新變量·2024正和島案例共學年會”上,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人們習慣於生活的時代還是上一輪全球化。上一輪全球化的特別在於融合、趨同。上一輪全球化也是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然而金融危機特別是2010年之後,這個世界變了,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突然意識到中國有自己的路要走。

姚洋提出,在經濟層面,理性還是會佔據主流,“所謂的整個世界在脫鉤斷鏈,在離中國而去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所謂的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只不過是中國企業在全球的重新佈局而已”。

他以中美貿易爲例稱,雖然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規模不斷下降,僅去年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規模就同比下降了17%。從美國的進口目的地看,中國也從原本的第一位變成了第三位。但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是在上升的。按照原產地原則計算,美國進口裡中國產品的份額大約從2018年的20%上升到了現在的25%。原因就是中國企業開始全球佈局了,很多出口到美國的貨物不是從中國直接出口,而是從其他國家出口。

“美國現在要對東南亞發起反傾銷調查,能不能搞成?我覺得難度很大。基本的經濟邏輯還在這裡,就是中國的綜合成本優勢是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姚洋以歐洲向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徵收反補貼關稅爲例說,其背後原因是“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成本優勢對於歐洲的成本優勢在50%~100%”。這也意味着,“21%的關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影響幾乎是零,因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優勢太大了”。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成本優勢,在姚洋看來,歐美加徵關稅後,先淘汰的是其他國家效率比較低的企業,中國企業佔世界貿易的份額只會上升而不會下降,這是經濟學原理,也將戰勝非理性的預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用去擔心中國在世界上會被孤立、中國會被排除在世界的產業鏈之外,中國的步伐不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