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怪霧」吞沒大臺北!民驚慌像拍恐怖片 氣象局揭露原因

▲「怪物大霧」半夜吞沒臺北居民驚慌。(圖/記者陳弘修攝)

記者賴文萱/臺北報導

大臺北地區1日半夜1時多,突然蒙上一層怪物級「濃濃大霧」,包含臺北市北投區、靠近河岸萬華區,甚至是新北市中和區也是一片白茫茫。由於瞬間能見度超差,嚇壞不少民衆網友也紛紛拍照PO文驚呼,根本是驚悚片場景氣象局今解析會起大霧的原因,同時也提醒,今(1)日起至下週一,西半部地區及金門馬祖都容易有局部霧或低雲出現影響能見度。

▲氣象局1日針對金門、馬祖地區發佈濃霧特報,能見度不足200公尺。(圖/中央氣象局

氣象局預報員顏增璽表示,昨天半夜起大霧原因,主要是因風向轉爲偏南風,加上水氣偏多,近地表偏冷,在空氣中水氣達飽和時,就容易會有霧氣。在能見度不足200公尺地區,氣象局會發布濃霧特報,今晨就針對馬祖、金門兩地發佈。雖然昨晚大臺北地區也有濃霧,但因測站夜間不進行觀測,所以就沒發佈特報,到了清晨濃霧已散,能見度已恢復到10公里以上。

氣象局提醒,週五至下週一(3日至5日)西半部地區及金門、馬祖都易有局部霧或低雲影響能見度,交通往返要注意路況搭機要注意航班資訊

▲半夜「怪霧」出現,驚嚇不少網友,紛紛拍照PO文分享。(圖/翻攝臺北之北投幫臉書)

不過,其實霧的形成因素相當複雜,氣象局指出,依其成因大致可分爲輻射霧、平流霧鋒面霧、蒸氣霧、上坡霧等。在臺灣來說,以輻射霧及平流霧最爲常見,尤其在冬、春季發生的機會最多。

輻射霧大都發生在冬天,晴朗無雲的夜晚,當風很微弱,地面空氣相當穩定,且含有充分水氣時,由於地面迅速散熱作用,使低空中的水氣冷卻而凝結成小水滴浮游於近地面空氣中而造成。

這種霧通常等到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逐漸回升,使空氣又回覆到未飽和狀態時,霧就會開始消散。一般人都以爲輻射霧是晴天預兆,其實就是因爲晴天,纔有輻射霧,霧散了當然依舊是好天氣

另外,平流霧的形成和空氣水平方向流動有關,當暖溼空氣流經較冷的海面陸地時,其低層空氣因遇冷而凝結形成霧。只要風向和風速適宜,一經成霧,往往能持續一段相當長時間,除非風停止,或風向轉變,使暖溼空氣來源中斷,霧纔會消散。

▲▼臺北起大霧,路上能見度超差。(圖/記者陳俊宏攝)

氣象專家吳德榮也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泄天機專欄中指出,今日至下週一(5日),西南部清晨常因輻射冷卻,空氣中水氣達飽和而有「輻射霧」發生;大範圍地層的偏南風,流過大陸沿海的冷海水面,暖溼空氣受冷卻而飽和,所形成的「平流霧」則常影響到馬祖、金門;應隨時注意中央氣象局的監測報告及其所發佈的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