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狹窄恐致死!長庚「這手術」助患者重生

林口長庚心臟整合中心團隊攜手合作,採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提供高齡、高風險的瓣膜狹窄患者更安心的治療選擇。(長庚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臺灣已是高齡社會,隨着年紀增長,心臟瓣膜會增厚鈣化而失去正常開闔功能。當膜狹窄無法正常打開,心臟就無法有效將血液送出,病患恐有致死可能。一名86歲女士,工作時長感覺呼吸困難,因過去曾做過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手術風險極高,經長庚團隊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後,7天就平安出院。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指出,主動脈瓣膜是負責控制心臟將血液送出的閘口。心室收縮時,主動脈瓣膜會打開讓血液順利送出;舒張時,瓣膜會關閉防止血液迴流。主動脈瓣膜狹窄常見原因是自然老化而造成的心臟瓣膜鈣化及退化,一般較常發生在70至80歲左右,便會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瓣膜退化。

謝宜璋表示,如瓣膜狹窄無法正常打開,心臟就無法有效將血液送出,供應身體各個器官的養份,也因爲血液送不出去,心臟需要更賣力工作,才能提供足夠的血液至全身,使得心臟常常處在過勞狀態,慢慢失去功能。這些患者常見症狀爲昏倒、胸痛、呼吸困難,而一旦發生症狀,平均壽命將落在2年~5年不等,甚至有猝死可能。

因此,一旦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0平方公分,且曾出現胸悶、呼吸喘、暈厥等症狀,就要及時治療,才能降低死亡風險。謝宜璋表示,傳統外科瓣膜置換手術爲標準治療,將退化的瓣膜切除,換上新的人工瓣膜,包括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長期耐用性已被廣泛證實。

然而,許多患者年紀太大、手術風險過高,無法接受傳統治療,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發展,讓過去許多高風險的病人得到機會。謝宜璋說,臨牀試驗顯示,這類手術可以在恢復更快,傷口更小的治療下,達到和傳統外科手術一樣的手術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指出,經導管瓣膜置換術是一種微創血管內治療,大部分轉折可在不插管麻醉下進行手術,由大腿腹股溝的位置打針,建立置放的途徑,手術過程會由X光影像系統導引定位,利用導管傳送系統,精準的將瓣膜置放,取代原先失去功能的瓣膜。

目前健保已經針對部分族羣,開放給付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高額材料費用,優先建議使用在高齡族羣或高風險病患,例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而年輕低手術風險,或有其它心臟疾病需一次處理時,仍建議採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