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只求「進大學」…4成大學生「不會再選原科系」
推動「翻轉教育」的臺大教授葉丙成在臉書上貼文,表示根據一份青輔會調查1萬2千名大學生的報告,有4成的人如果可以,不會再選原來的科系,原因是「性向興趣不合」,他痛批臺灣的制度讓爸媽只在乎孩子有沒有進大學、大學只在乎有沒有學生,沒有人在意生涯探索,「這結構真的有問題!」
葉丙成表示,他曾寫過一篇專欄「請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裡面提到有許多大學生上課趴睡、翹課、只想混日子、不夠積極努力的模樣,讓師長們看了一肚子火、直言「一代不如一代」;但沒有人教年輕人如何找到興趣,所選擇的科系跟自己想像的落差大,轉系又特別注重大學成績、讀得不好根本也走不掉,大學也只顧自己的生存,纔會有「無動力世代」的產生。
▲青輔會2006年調查大學畢業生就業力。(圖/翻攝青輔會歷史資料,下同)
沒想到青輔會也曾做過這樣的調查,在2006年就有4成的大學生不願意再選原科系就讀,過了11年的今天,數字是往上升還是往下降,網友們感嘆「至少也是差不多吧!」葉丙成說,他們一羣老師不是罵而已,而是一直認真呼籲招聯會改變、連署、拜會大學校長、教務長,先讓這樣的聲音先出來,也開始有大學有想考慮不分系,讓學生有機會找到興趣,但結構還需要努力。
也有身爲第一線的高中老師網友表示「四成還低估了」, 一堆學生仍認爲要把分數衝高、照排名填志願,表面上大家都在說自我探索,但參加營隊、實作、體驗的資源很有限;「用天龍國的觀點來看,就會覺得現在可以提供性向探索的工具、機會這麼多,怎麼還會有學生搞不清楚,但實際上資源不是集中在臺北,就是學生付不起錢。」
還有網友表示,這是社會分配不均的問題,如果社會資源分配夠多元化跟平均,學子們就會偏向專長導向,反之則會產生「立志只賺大錢」,就好比文、理組的薪水相近,自然大家會選擇自己專長;而自我喜好如果無法培育成專長,也會產生社會問題,如果真的要人才,注重學術的大學不如企業自己招募教育人士來主導培育,也是結構性的問題。
也有人說,高中還是使用「性向測驗」來協助分組,卻受限輔導室人力不足,完全沒有教導學生探索大學科系的內容、各校差異,很多人搞不清楚資工及資管的分別,或是經濟及財管系的內容差異;而根據調查內容顯示,4成不願再選原科系的學生中,除了42%是性向興趣不符之外,還有30%認爲畢業後出路不如預期、18%認爲課程與理想有差距、3%課業無法應付、1.6%不適應教學方式,4.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