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中國新能源發展是福音 美國在走“回頭路”丨世界觀

(原標題:澳學者:中國新能源發展是福音 美國在走“回頭路”丨世界觀)

澳學者:中國新能源發展是福音 美國在走“回頭路”丨世界觀(來源:視頻綜合)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陳天浩)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等產品加徵關稅。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董事會前成員、絲綢之路國際商會澳大利亞代表戴若·顧比(Daryl Guppy)表示,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美國對華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對華加徵關稅意在試圖阻止中國進步,這不過是美國重走貿易保護主義老路的表現。

美西方炒作“產能過剩”

意欲打壓中國先進產業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等部分西方政府官員,多次拋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對此,顧比稱,事實上,是美國和歐洲自己之前選擇“不參與這些領域的發展”。

他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爲例,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在該行業已深耕多年,很多國家對中國出口的產品持歡迎態度,這是理所應當的。因爲,這樣可以填補這些國家自身發展不足造成的空白。”

顧比強調,“如今,美方意圖阻止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繼續發展,這顯然是在實施雙重標準,因爲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就在給予新能源產業大量補貼。”

“實際上,這就是支持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的另一種說辭而已,”顧比表示,“‘中國產能過剩論’是美國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旨在阻撓中國、遏制中國發展、阻止中國進步,核心就是一種反競爭行爲。”

針對相關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月14日也表示,按照美方的邏輯,美國進行補貼就是“至關重要的產業投資”,別國進行補貼就是“令人擔憂的不公平競爭”;美國向世界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是“自由貿易”,別國向世界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是“產能過剩”。

新能源領域無供大於求風險

中國新能源發展是福音

當前,全球都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用新能源逐漸替代傳統能源,這意味着,當下和未來都對新能源產業有很大需求。採訪中,顧比也表示,中國的新能源領域根本不存在供大於求的風險。“全球各國要努力達成2050年的氣候目標,而要達成這個目標,肯定要選擇中國生產的太陽能板”。

顧比分析,“因爲一些國家生產的太陽能板價格高,效率也大概率不如中國生產的同類產品。因此,與中國合作纔是正確的做法。”

此外,顧比還駁斥了關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對外“傾銷”的說法,他表示,“這反而表明,國際市場對新能源汽車有龐大的需求,而中國可以滿足這種需求。”

他指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多年的發展經驗助其開發出了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和技術,但美國卻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它只能不斷要求各國“不使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而去選擇它們生產的價格更高,效率更低的新能源汽車。”

“一些西方國家只在乎自己的經濟發展,而不是關心全球整體的氣候目標,也根本不會承認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更快、效率更高、價格更有競爭力這些事實,”顧比感嘆道,“對世界來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纔是福音。”

擡高貿易壁壘

美方在走“回頭路”

“當前全球形勢下,美國的做法就是在擡高貿易壁壘,”顧比表示,“如果繼續這麼做,形勢會變得糟糕,因爲這就是在走‘回頭路’,回到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高價低質商品盛行的年代。”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反對美西方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對抗這種趨勢,”顧比總結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