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破前低,證監會九位負責人開年“長談”有何深意?

在2023年收官失守3000點後,A股2024年開年連續下跌,持續艱難磨底。1月18日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800點,突破2022年4月的前低。投資者擔憂有所加劇,對IPO、再融資、減持等資金流出“管道”格外關注,對兩融、股指期貨、雪球產品等槓桿力量也心存憂慮。

自去年7月“活躍市場、提振信心”要求提出以來,監管部門連續推出政策舉措,然而受內外綜合因素影響,市場表現始終不盡如人意。各項政策呈現的“兩難”也越來越顯性化,比如限制IPO與支持直接融資的政策平衡,限制再融資與滿足合理融資需求的政策平衡,限制減持與支持創投退出的政策平衡,加強監管與活躍市場的政策平衡等。

在此背景下,證監會開年以來連續舉行新聞發佈會,綜合司、發行司、機構司、上市司、法治司、期貨司、稽查局、處罰委、投服中心等九部門負責人與市場進行深度“長談”,不僅直接回應市場對審覈流程透明度的質疑、對監管不嚴的質疑、對退市率不高的質疑以及對存在惡意做空力量的質疑,更向市場各方深度解釋了短期政策出臺的邏輯和長期改革目標的堅持,以及動態評估改進的可能性。與市場加強溝通,建立互信,爲註冊制走深走實創造共識。

市場下跌過程中,資本市場短期訴求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矛盾有所凸顯,各方的質疑也複雜交織。開年之際,證監會通過發佈會再次重申堅持改革開放的明確態度。證監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開場即明確表示,證監會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

股市持續下跌,是否有“踩踏”風險?

開年以來,A股市場表現低迷,有投資者甚至類比2016年初的“熔斷行情”,各方對市場踩踏風險擔憂升溫。

首先關注的是雪球產品。近日,網上流傳的微信聊天截圖提到“雪球”產品爆雷,有投資者本息歸零。一時間引發市場關於股市跌至雪球產品集中敲入區間的猜測。

對此,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琳1月18日進行公開回應,表示目前“雪球”產品整體風險可控。

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是經證監會批准設立的場外衍生品交易報告庫運營機構,承擔了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的數據採集與風險監測職能。前期中證報價依託交易報告庫收集了包括“雪球”產品在內的場外衍生品逐筆交易信息。在此基礎上,支持監管部門從投資者適當性、證券公司風控能力、敲入敲出集中度、風險敞口限額管理等方面對“雪球”等產品全面加強管理。

李亞琳還表示,前述網傳截圖涉及的交易是某證券公司按客戶需求定製的限虧型產品,最大虧損額爲客戶所交保證金。該筆交易於2022年4月已發生敲入,且於近日到期才了結,不屬於“爆倉強平”,客戶對合約損益情況已有預期,該類產品在雪球產品中佔比不高。

其次是兩融風險。證監會機構司司長申兵19日披露稱,截至目前,融券餘額較2023年10月新規實施之初下降了23.4%。

據華創證券金融業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師徐康20日研報測算,融資端,近期出現淨償還,但規模不大。結構上出現淨償還的主要原因是融資買入意願明顯減弱,融資償還額未有明顯提升。融券端,交易量較小,對市場影響不大。雖然近年來伴隨融券交易制度的完善以及券源的擴大,融券業務規模持續快速提升,但是目前市場融券交易總體規模不算大。

“從交易機制及存量規模來看,若市場持續下跌,可能需要關注引發融資盤強平的循環下跌風險。”他表示,上述現象成爲市場下跌主力的概率不大。

依據是,2022年末,有披露維保比例數據的37家券商(37家券商合計兩融餘額佔市場總規模的59%),加權平均維保比例爲257%,明顯高於券商平倉線。靜態來看,2022年末至今中證全指下跌13.4%,不考慮投資者換倉、追保等因素,平均維保比例線性估計爲223%,距離110%~150%的平倉線仍有較大距離,投資者出現大規模平倉的概率不大。

另一個是股指期貨做空風險。近期有市場聲音稱,某些機構在股指期貨上開大額空單,惡意做空市場。對此,證監會期貨司司長李至斌19日也進行了直接回應。

“我們已關注到,並對有關情況進行了排查。當前,股指期貨的整體持倉較爲分散,暫未發現客戶集中大量加空倉的現象,也暫未發現關聯賬戶聯合做空的行爲。”他表示,經排查,目前股指期貨的空頭持倉很大一部分是客戶的套期保值倉位。

自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以來,監管部門對槓桿資金的監控和監管顯著加強。證監會主席易會滿2023年11月曾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槓桿過度甚至失控,是資本市場風險的一大成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5年我國股市異常波動,槓桿失控都是重要誘因。

“管住過度槓桿,市場纔會行穩致遠。”據易會滿介紹,近幾年證監會堅持嚴防過度槓桿,把槓桿資金規模和水平逐步壓降至合理區間。

限制“抽水”與支持合理融資,如何平衡?

前期爲減少市場下行拋壓、提振信心,證監會先後出臺了階段性收緊IPO、再融資,限制減持、兩融等舉措。

當前市場資金流出壓力有多大,是當前投資者較爲關注的問題。申兵用一組數據進行了迴應。融資端,近五年A股IPO總額2.2萬億元,再融資總額3.8萬億元,合計融資總額約6萬億元。

投資端看,公募基金、養老金、保險等持股比例不斷提升,權益類基金佔公募基金規模比例提升至26%。北向資金持A股流通市值增長至2萬億元。個人投資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長至22.1萬億元。與此同時,近五年A股累計分紅8.4萬億元,分紅金額超過當期融資額;公募基金累計盈利2萬億元,分紅2.2萬億元。

他重申,證監會高度重視融資端與投資端動態平衡的態度,並表示,2019年啓動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後,在保持IPO常態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加大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不存在只重視融資,不重視投資”。

在重視投資端“開源”的同時,融資端也在執行更嚴格的監管。據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介紹,試點註冊制5年來審結的1000多家企業中,撤回和否決比例近四成,證監會堅決把“帶病闖關”和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限制市場拋壓的一個前提,是不傷害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就再融資而言,如何平衡限制融資與支持合理融資的矛盾?

對此,嚴伯進表示,要加強逆週期調節,對再融資提出進一步嚴格要求,維護一二級市場平衡發展,又要滿足上市公司的合理融資需求,核心是“扶優限劣”。數據顯示,2023年9月~12月證監會核發再融資批文95家,較前8個月月均減少40%,募集資金月均271億元,較前8個月下降43%。

減持也是市場拋壓的一個方面,大股東等關鍵人羣的減持,也直接影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前景的信心。

作爲活躍市場、提振信心的舉措之一,證監會2023年8月推出減持新規,要求破發、破淨或分紅不達標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但與此同時,創投機構“退出難”的問題也在凸顯。

對此,證監會上市司司長郭瑞明進行了解釋。他表示,減持制度設計的邏輯是嚴控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包括各種繞道減持;對各類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股份減持,實施差異化的政策。

減持新規進一步嚴控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督促其專注公司經營,提高回報投資者的能力和水平。按當前指標測算,滬深共有近2300家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受到限制。另一邊,爲引導更多創投機構投早投小,促進資本形成,證監會在2018年發佈《上市公司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減持股份的特別規定》,2020年又做了修訂,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資期限越長,減持限制越少。

“這一政策2020年以來沒有任何改變,並將長期保持穩定,以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郭瑞明重申。

活躍市場與加強監管,如何平衡?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證監會全面強化監管主責主業,並強調切實把監管“長牙帶刺”落到實處,一大批上市公司及責任人被立案,中介機構被處罰,退市公司數量快速增長。

證監會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證監會調查各類證券期貨違法案件近1900件,向公安移送涉嫌證券期貨犯罪案件近600件。穿透式監管進一步強化,比如對IPO申報企業的股東覈查全覆蓋,嚴厲打擊違規代持、以異常價格突擊入股、利益輸送等行爲。

註冊制改革以來,證監會對從事投行業務的69家證券公司、381名責任人採取了監管措施,特別是對問題嚴重的5家證券公司暫停保薦業務,對55名從業人員認定爲不適當人選。

退市方面,2020年退市改革三年來,退市公司數量達到127家,其中強制退市數量是改革以前10年的近3倍,面值退市、重大違法類退市顯著增多。證監會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同時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關方違法違規的,即使退市也要堅決追責。

強監管高壓氛圍之下,有投資者擔心,活躍市場是否還是監管部門的主要目標?對此,證監會首席檢查官、稽查局局長李明進行了直接回應。

“我們注意到市場上有一些觀點,一提活躍市場,就認爲不能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一說提振投資者信心,就不敢打擊欺詐、造假。這種把稽查執法與市場發展對立起來的想法,是不對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活躍市場、提振信心,需要規範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李明說,依法查處違法行爲、維護市場秩序、淨化市場生態的工作基調,必須始終堅持,一以貫之。

在他看來,稽查執法不僅要發揮“懲”的功能,還要體現“治”的效果,這纔是最好的投資者保護,也能真正建立起有利於穩定市場、活躍市場的長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