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50只石虎遭路殺 石虎媽媽:最後再見卻是一具屍體

記者黃翊婷/專題報導

彰化縣芬園鄉今年9月發生一起石虎路殺事件,這也是彰縣25年來首次出現石虎的蹤跡,沒想到卻是這樣令人心痛的結果。有「石虎媽媽」之稱的石虎保育研究人員美汀提到,對已經從事研究這領域十幾年的她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事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連串累加下來的悲慘事實,「每次講到這個就很難過,例如無線電追蹤的個體,常在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就收到死亡訊號,或是某些野放的個體幾乎是我從小看着長大的,感情很深,可是當我最後再看到牠的時候,撿到的卻是一具屍體,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一樣。」

►►►見外地人爲石虎奔波感動!楓樹社區里民拿起鋤頭打造「石虎米」

►►►農民溝通…老鼠聽話只吃一排玉米! 蘇慕容綠保讓人看見希望

▲▼早期民衆對石虎還不是那麼認識時,很容易將牠們誤認爲普通的貓咪。(圖/陳美汀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石虎路殺變多? 秋、冬是「高峰期

臺灣的本土貓科動物僅有云豹及石虎兩種,而云豹早在2013年就宣佈滅絕,如今石虎同樣面臨生存困境,估計全臺只剩下300到500只,近年來「路殺」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從事石虎保育工作十多年的陳美汀說,根據目前統計,石虎遭路殺的數量從2011年到2017年9月前總計有50只,光是苗栗地區就佔了37只,畢竟原本石虎在苗栗的族羣量就比較多,加上這幾年地方開發頻繁,發生路殺的機率也就相對增加。

在這份統計資料中,2016年一共有9只石虎遭路殺,才過完一半的2017年則已經有8只石虎受害,而數字可能還會陸續增加。陳美汀表示,目前資料顯示石虎遭路殺其實有高峰期,因爲秋、冬開始是繁殖高峰期,加上亞成體石虎開始離開媽媽獨立,進入8、9月後牠們的活動量及範圍開始變大,遭路殺的機會就會增加,一直到隔年3月至5月纔會慢慢減少;不過,雖然實際上看到的數字確實有增加,背後原因以及路殺增加的趨勢仍不確定,畢竟近幾年資訊流通快速,民衆對石虎的認識也越來越多,以前看到石虎遭路殺可能會以爲是貓,現在很多人看到就會主動通報,或許這也是導致通報次數上升的原因之一。

編按:10月12日又發現一隻石虎在南投縣竹山鎮遭路殺。

▲石虎遭路殺事件近年來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圖/yowen_Chai、sherry_Wang提供)

石虎悲歌 最後再見卻是一具屍體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石虎面臨的悲慘狀況,這是會讓人心很痛的,從一開始做石虎研究一直到現在,幾乎就是不斷看着牠們死掉、不斷撿屍體,大概沒有一個做研究的人會忘得掉這些事情。」陳美汀的語氣充滿無奈與心疼,她說,這幾年路殺通報案例很多,她就是那個常常去撿屍體的人,每次心情都很沉重,「你可以想像一個很愛貓科動物的人,看到的都是死掉、支離破碎的屍體,光是看到就很震撼。常常因此感到很無力,卻又得想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

陳美汀以石虎野放訓練爲例,有些石虎是她從小一直照顧到大,要訓練到足以野放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跟牠們當然會有感情,「我們用無線電追蹤知道牠在哪裡建立自己的領域,也能知道牠們每天活動的地點,可是當我最後再看到牠的時候,撿到的卻是屍體,那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一樣……。」

▲▼全臺只剩下300到500只石虎。(圖/特生中心提供)

搶救石虎 最大困難在於人的「觀念

「我喜歡動物,尤其是貓科動物。」大學時期明明是念歷史系,陳美汀卻在畢業後進入動物園工作,「我希望我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也許它並不見得很賺錢。」可是在動物園工作的期間她發現這與自己所認同的「保育」不同,似乎無法野外族羣有實質的幫助,於是她決定到國外學習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因爲我很喜歡貓科動物,真的很喜歡,我從小就超級愛貓,所以那時候我自己設定只要是貓科動物研究我都OK,但臺灣只有兩種野生貓科,而云豹在當時已經有十多年沒有野外目擊紀錄,加上當時姜博仁博士已經準備做雲豹研究,所以就決定要做石虎研究,我想趁石虎還存在的狀況下,想辦法讓牠們不要變得那麼稀少,這不純粹只是去找尋牠們的蹤跡,而是要做到真正的保育貢獻。」

而在研究、保育石虎的過程中當然也碰到許多困難,陳美汀坦言,一開始做研究碰到的大概就是資源經費問題,後來發現到「觀念」也是很難克服的一環,對一些觀念比較傳統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就覺得石虎只是一種動物而已,甚至不認爲石虎與人類是擁有同樣重要性的生命個體,如果認爲這些動物是有害的,態度上就比較無法容忍,即使知道放毒餌、捕獸鋏會對石虎造成傷害,甚至導致死亡,或許也不太在乎,「這方面我們也還在努力當中,畢竟觀念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而且價值觀、年齡層等差距,也很難在短時期內讓這部分的人瞭解石虎保育或是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以及這件事對他們和每個人都是有利的。」

▲▼石虎要訓練到足以野放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圖中石虎脖子上配戴的是發信器,以便研究人員追蹤牠野放後的狀況。(圖/陳美汀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濫用農藥降低棲地品質 放養動物恐獵捕小石虎

另一方面,近年來石虎面臨的困境還有棲地破壞、減少和品質不佳,以及流浪和放養貓狗問題,就棲地品質方面而言,臺灣農業用藥氾濫對石虎來說也是一大傷害,用食物鏈的概念來想,石虎的食物包含老鼠、鳥、爬蟲活體,如果老鼠吃了老鼠藥被毒死,石虎的食物就減少了,即使老鼠沒有立即死亡,吃掉這些老鼠的石虎體內也會開始慢慢累積毒素,這也是爲什麼石虎保育工作者會在苗栗縣通霄鎮楓樹窩推行石虎米,只要食物品質好,吃得好當然就能活得更好,不只石虎,人也是如此。

而流浪和放養貓狗問題同樣會威脅到石虎族羣的數量,除了這些動物會引發疾病之外,能自由活動的狗有可能會對母石虎或是小石虎進行獵捕,但這其中牽涉到的層面就更加廣泛,不單單只是當地居民,還包括那些將貓狗帶到山上放養或棄養的人,進而演變成更大層面的社會問題。陳美汀也提到,石虎保育牽涉到農民經濟、道路、開發以及流浪動物等議題,面向很廣又都息息相關,因此「石虎保育」其實可以說是臺灣目前保育問題的綜合版,這不是單靠一個做石虎研究或是保育的人就能解決的事,「我們知道問題,但有些事我們真的無法解決。」

▲先前曾有一隻2個月大的小石虎疑似遭犬隻咬死。(圖/貓徑地圖王小明提供)

成立「臺灣石虎保育協會」 共享友善未來

「保育本來就是大家的事,包括公部門、社會以及個人。」陳美汀表示,以研究人員的身分而言,當然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資源,例如研究經費、研究機會以及更多相關的研究案,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多致力於法律推動,就拿石虎來說,石虎是一級保育動物,但在《野生動物保育法》裡受到的保護規範,卻沒有比其他二、三級的物種多,「我們會盡量做自己能做到的,但有很多事是需要公部門在法律或是其他方面給予支持。」

至於個人的規劃方面,陳美汀坦言自己對做研究還是很有興趣,而且基礎資料對野生動物往後的研究及保育工作來說相當重要,她希望自己未來十年還是可以一邊做研究、一邊花心力去說服居民與石虎友善共處,現階段也已和許多關心石虎的朋友和社會民衆成立「臺灣石虎保育協會」,希望能借由NGO的力量來推行一些在地社區的保育工作,以及石虎棲地的維護和監督,同時也是提供關心石虎和石虎保育的平臺,幫助石虎與人類走向更好的共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