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理財規模緣何大增近3萬億?

文|明明 章立聰 史雨潔

我們測算,2024年4月理財規模環比增長約2.95萬億元至29.28萬億元,增幅遠超2018-23年4月1.87萬億元的均值,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剔除1.2萬億元的季節性修復外,3-4月淨增長1.75萬億元,遠超2018-23年3-4月0.29萬億元的淨增長均值。理財規模超預期增長的背後是存款降息推進和手工補息的全面禁止,推動了大規模的存款搬家,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M1和M2的走勢和社融的瘦身。

▍4月銀行理財規模增長近3萬億元,大幅超出市場預期,且增長質量較高,現金理財佔比僅爲30%。

據我們測算,2024年4月理財規模環比增長至29.28萬億元,遠超我們此前預測,突破了 29萬億元的關口。增長規模高達2.95萬億元,相比2018-23年4月1.87萬億元的增長規模均值,超出近58%,環比增速也創2016年以來新高,達11.2%。增長規模中,剔除1.2萬億元的季節性修復外,3-4月淨增長1.75萬億元,相比2018-23年3-4月0.29萬億元的淨增長均值,超出了503%。且增長質量較高,據我們測算,增長規模中,現金理財佔比僅爲30%。

▍除季節性修復外,存款降息和對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爲的禁令是推動理財規模高增的主要原因。

除了1.2萬億元是3月理財回表的季節性修復外,我們認爲4月理財規模高增的原因還有以下三點:1)24年以來債市持續走牛,理財也持續了穩定不俗的收益;2)存款降息的影響逐漸顯露,大行3年期定存掛牌利率僅1.95%,甚至低於大部分現金理財收益,理財性價比進一步提高,吸引了大量的資金;3)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爲被監管禁止,大量資金溢出到性價比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

▍理財規模的高增與4月金融數據的超預期走勢不無關係。

和近期公佈的金融數據結合來看,4月社融、信貸、M2增速有所回落,M1增速2005年以來首次罕見轉負,背後部分原因即是在手工補息等政策推動下,社融“擠水分”,部分空轉套利的企業存款提前還貸,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爲被監管禁止,且存量部分的後續補息也禁止支付,類活期的協定存款大量支取,用於提前還貸或者溢出到性價比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的“存款搬家”重現。

▍具體拆解來看,存款搬家可以部分解釋M1和M2的縮量。

4月M1規模縮減2.57萬億元,企業活期存款當月減少1.87萬億元,而據我們測算,4月理財近3萬億元的規模增長中,機構增幅達4600億元以上,佔比高達15.73%,遠高於3月底機構整體10.83%的佔比,手工補息的影響明顯,在乘數效應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M1的少增。而M2淨減少3.6萬億元,同比少增3萬億元。則可以從理財規模高增的衍生影響窺得端倪。存款搬家之下,非銀資金充裕,資金分層現象不再,在非銀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銀行體系對非銀的淨融出大幅減少,導致4月非銀存款在理財規模大增的情況下負增長0.3萬億,拉低了M2。

▍從理財投資端來看,不同資產投向也會對M2造成不同的影響。

一級市場配置利率債、同業存單和銀行金融債,會造成M2總量縮減,二級市場配置銀行系賣出的各類債券及同業存單同樣會造成M2有所縮減。而理財子資金量較爲龐大,配置信用債和存單可能仍以一級市場爲主,二級市場難以放量。且在保險協存和手工補息受限的情況下,理財配置同業存單及其他短債的規模大幅增長,勢必造成M2整體有所縮量。根據我們的測算,4月理財增量資金配置中有7771億元可能會造成M2的縮量,一定程度上解釋了M2的超預期變化。

▍後續來看,預計資產荒現象仍存,但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及資產配置情況仍具備優勢,理財市場或得以進一步擴張。

5月理財規模預計仍有小幅增長,6月即便有季節性大幅回撤,也大概率穩定在28萬億元以上,下半年預計在理財子的衝量發力之下理財整體規模將會重新站上30萬億元的關口。根據季節性因素,歷年5月均是模較穩定增長的時期。另外,從歷史數據來看,理財子整體素有在下半年衝量發力的慣例,其中國有行旗下理財子更爲明顯,2019-21年國有行理財規模下半年的增量佔全年增量的比例分別爲180%、145%、165%,我們預計,在國有行的帶動之下,2024年下半年理財規模將重新站上30萬億元的關口,甚至有望衝擊贖回潮前的高點,“資產荒”壓力之下債市也料將隨之走強。

▍風險因素:

測算結果由於數據可得性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市場波動超預期,理財贖回潮捲土重來;貨幣政策邊際收緊;銀行理財監管趨嚴。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