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存款大減近4萬億 理財市場開始回暖

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近日,央行發佈了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前4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了7.32萬億元,相較於一季度的11.24萬億元減少了3.92萬億元。這也就是說,4月單月存款減少近4萬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存款同比多減的同時,近期理財市場回暖,居民的資產配置方向在發生變化。不少上市公司爲尋求更好收益,也選擇購買理財產品。

4月存款大減近4萬億

5月11日,央行官網公佈的4月份金融數據顯示,前4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7.32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71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65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187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23萬億元。

從單月情況來看,4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了3.92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同比多減6500億元,企業存款同比多減1.73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同比少增約4000億元。

這與前兩年居民熱衷存款、銀行存款增量維持高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全年的存款新增量分別達到了26.26萬億和25.74萬億元。

對於4月份人民幣存款壓縮的原因,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銀行業整體淨息差水平持續收窄,存款定期化現象依然明顯,一季度攬儲高峰期結束後,銀行的攬儲及考覈壓力減輕,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壓降長期存款成本的情況較爲普遍;另一方面,隨着存款利率不斷走低,部分存款資金流向理財領域,銀行現金及貨幣類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且風險整體不高。”

存款向理財、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等產品的分流轉化,已成爲當前市場的一大特點。隨着存款利率的不斷下行,居民的資產配置方向也在發生變化,從存款轉向其他投資或消費的趨勢更加明顯。

據中信證券研究測算,今年3月份銀行理財規模環比降低約1.2萬億元,截至4月19日理財整體規模擴張至28.97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了2.17萬億元。

近期,多家銀行官宣下架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產品。經濟導報記者此前調查發現,雖然部分銀行暫未下架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但是目前也出現了產品“額度不足”情況。

“本來想存定期,剛剛問了一下,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7%,二年期利率1.9%,三年期利率1.95%,感覺存款的利率越來越低了。”剛剛從銀行諮詢出來的樑女士心裡犯了嘀咕,“大額存單也沒有額度,本來想存個一兩年定期,但利率太不合適了,真要考慮其他的理財方式了。”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尋求更好收益

除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居民有所增多,不少上市公司也紛紛選擇購買理財產品,希望能夠獲取更高的收益。

據Wind信息顯示,從4月27日至5月14日,山東共有14家上市公司披露稱,以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有資金,另一類是暫時閒置募集資金。

其中,海利爾(603639.SH)稱投資總額度不超過15億元人民幣。公告顯示,爲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獲取較好的投資回報,海利爾及其子公司在保證日常經營資金需求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擬循環使用不超過人民幣15億元自有閒置資金購買安全性較高、流動性較好(不超過12個月)的保本收益型或中等及以下風險型、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在額度範圍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

部分上市公司對於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也進行了詳細說明。泰和新材(002254.SZ)於4月29日公告稱,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使用暫時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議案》,同意公司(含控股子公司)使用暫時閒置的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券商收益憑證,累計有效額度不超過人民幣7億元。

泰和新材表示,要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期限短(不超過182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R2 穩健型)或券商收益憑證(本金保障型,風險等級≤R2 中低風險)。

“對於企業而言,近年來總體趨勢是由投資再生產轉向債務最小化,擴大投資的意願明顯降低,企業對於現金流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這也是部分企業願意將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的原因。”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對經濟導報記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