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億人次也暴雷?又一文旅巨頭閃崩,5年燒光32億!有人鉅虧180億

引言:狂飆的文旅,扛不起虧損。

經歷過艱難的2022年後,國內的旅遊業市場都開始呈現出了一股生機勃勃的美好跡象。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遊的人數比上一年多了將近24億人,全年的出遊人數多達48.91億人次,同比暴漲了93.3%。

圖源:邁點研究所

除此之外,遊客支出的旅遊開銷也比上一年上漲了140.3%,累計共產生了近3萬億元的驚人成績。

圖源:邁點研究所

但是當熱度褪去的時候,全行業的尷尬處境也隨之而來,也可以說是“當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的真實寫照。

因爲說實話,在經歷過一陣“報復式”消費如今倒閉的景區跟多米諾骨牌一樣,隨着旅遊熱度的逐漸褪去,國內各地區無論是大景區還是小景區,都開始一個接着第一個的往下倒。

有老闆欠債跑路倒閉的、也有爛尾拖欠工程款倒閉的、還有經營不善留不住客人倒閉的......可以說是當初有多風光就有多落魄。

這不,一家由國字號控股的文旅企業,就因爲目前的資金無法償還“轉債”而被迫違約了(簡單而言就是公司沒錢還不起債),成爲國內首家帶有國字號的企業轉債違約。

潮水褪去,多家文旅公司“扛不住”了

連國字號也還不起錢了?

雖說當各地的旅遊熱潮來臨的時候,就有業內媒體統計過,以已上市的35家文旅企業爲例,在去年就有26家上市文旅公司開始賺錢了。

除了同比增長176.9%的峨眉山景區和累計接待遊客超450萬人次的黃山景區之外,還有19家上市文旅也打破虧損的魔咒,在去年開始賺錢實現了扭虧爲盈。

而以“萬億產業”、“經濟支柱”、“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爲代名詞的時代主題,也讓去年國內各地的文旅集團產生了近100個文旅投資項目。

據《邁點》的報道顯示,這些項目的投資的金額高達2970億元。

按照這麼看,確實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態。

但是正所謂一家歡喜一家愁,有人賺錢肯定也會有人虧錢,這個世界的輪迴好像就是這麼戲劇化,要不說人生如戲?

先並不說這次國字號控股的企業還不起錢的故事先,單從連韓國人喜歡去的張家界天門山爆火的情況,都扶不起的張家界業務板塊來看,就知道文旅這碗飯有多難吃了。

圖源界面新聞

因爲根據張家界面對虧損的情況發佈的內容來看,單單一個大庸古城公司都足以讓張家界處於虧損狀態,截止至去年年底,張家界的預計虧損已接近2.5億元。

除此之外,還有默默看着別人賺錢,自己在角落裡數着虧了多少錢的雲南旅遊、西安旅遊、國旅聯合等上市文旅企業。

圖源:商業地產觀察

甚至華僑城A在2022年的已經虧損了近110億。

雖說華僑城A的旅遊業務在去年稍有回溫,但也可能是去年深圳歡樂谷的其中一個項目發生了碰撞事故後,當年的業績也連同該項目也一起“撞”了。

遊客減少的同時也產生了鉅額的虧損。截止去年年底,以《商業地產觀察》整理的數據顯示,華僑城A的虧損預計爲超70億元。2年加起來虧損預計超180億。

圖源:商業地產觀察

除此之外,一邊建設一邊欠債的經營狀態彷彿已成爲行業的固化模式。

以《中證鵬元》的研究報告爲例,截至去年年底,有21家旅投類“國字號”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處於60%-75%之間,甚至還有6家該類型的企業負債率超過75%。

圖源:中證鵬元

由此可見,連實力實力背景如此雄厚的上市公司都熬不住“潮水褪去”後的冷靜期,可想而知,下層的企業也不會“好過”。

因爲在國內旅遊業一片繁華的表象背後,除了這羣上市公司的業績呈現出了“滑水”的狀態之外,雖說出遊的人數稍有提升,但其實仍然不能和2019年以前的旅遊盛世相提並論。

除了人流量的減少之外,遊客的消費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因爲比起以前的“向上消費”,目前的“向下消費”反而更容易爆火,以在社交平臺上累計播放量超10億次的淄博燒烤和天水麻辣燙爲例,雖然它們的爆火猶如曇花一現,沒能取得一路長“紅”,但其實恰好反應了當前旅遊的消費狀態。

所以謹慎的旅客帶着更加謹慎的錢包,讓一些文旅企業也開始慌了陣腳,一些熬不住的小型文旅企業只能深陷泥潭,“人去景空”。

雖說景區不好“撈錢”了已經成爲行業公開的秘密了,但只是沒想到首先被牽連“塌房”的企業竟會是有着“國字號”控股的嶺南生態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嶺南股份)。

但說實話,嶺南股份的崩盤也確實不能全怪文旅。

風光10年,虧損15億一朝崩盤

撈不到錢,搞景區建設的都“涼了”

這次崩盤的是由創始人尹洪衛於1998年成立,早在2014年就已經上市的嶺南股份。

可以說曾經也是以“中國環境企業15強”成爲行業龍頭老大般的存在,一時風光無量。

但自嶺南股份暴雷之後,除了獲得白武士的打救收購了部分債券,讓深陷泥潭的民營企業救出水深火熱。

令“無辜”小散安心讓“投機”的大戶慌心(超過10萬元的轉債將會無法兌換),讓8月19日的嶺南股份開盤一字漲停“激動股心”之外。

整件事情的發展還是蠻“戲劇化”的。

因爲有一間上市企業僅僅因爲“嶺南”二字相似,就無辜“中招”慘遭跌停兩個交易日,差點栽它手裡。

這家企業就是嶺南控股,按這麼看也算是股市“捕風捉影”的現象級名場面了。果然股市這玩意兒,還真有風險......

但玩笑歸玩笑,這樣的名場面確實也不禁令人疑惑,這家嶺南股份到底做錯了什麼“滔天大事”,才讓僅僅與它名字相似的企業也慘遭跌停呢?

根據嶺南股份披露的公告內容來看,貌似這次崩盤是因爲其發行的嶺南轉債剩下的錢只有不到5億,並且該公司還存在15筆被執行人記錄,合計執行標的1.46億元。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嶺南轉債在早幾日也因爲無法兌換本息而慘被“摘牌”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除了慘被摘牌之外,由於發行嶺南轉債的嶺南股份背後的“股東大佬”是帶有“國字標”的中山G資。

所以這一次嶺南轉債的違約,也讓它成爲了國內首例“國字標”企業轉債違約。雖說當年收購之後,高達15億的資金支持讓嶺南股份重新又熬了幾年,但結局很明顯,嶺南股份還是“倒”了。

除此之外,這一次違約的行爲,也讓保持了30多年“零違約”的神話一夜跌落神壇,成爲首個在正股退市前違約的轉債。

而嶺南股份的主要經營業務也同樣非常有“意思”,因爲雖說企業全稱裡面有文旅二字,但其實它並不參與實際參與文旅項目。

從企查查的公開數據顯示,嶺南股份的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園林工程施工、景觀規劃設計、綠化養護和苗木產銷等內容。

可以說相比起文旅,這位嶺南股份的工作反而更像是在景區大哥背後保駕護航的小弟,更偏向於景區建設類的產業模式。

圖源:知酷文旅發表的關於嶺南股份打造的市政園林綠化項目

但是高達數億的債務之下,很顯然嶺南股份的業務範圍絕不侷限於此。

與其說是“撈不到錢”,倒不如說是不務正業野心太大,親手把自己搞“崩盤”了。

不想搞文旅的公司不是好園林企業?

瘋狂收購的背後是一地雞毛

雖說外界很多媒體對於這件事情的報道其實更傾向於“國字標”都“打救不了”,但其實縱觀嶺南股份的擴張之路,就會發現“扶不起的阿斗”確實是有出處的。

參考將PPP項目玩得賊溜,但是卻在北京朝陽“國字標”支持了5年,前前後後投入了十多億元仍無力迴天,曾被譽爲“PPP第一股”的東方園林慘被破產重整的“前車之鑑”就會發現:

民營企業的激進式發展,不僅讓景區項目崩盤,其實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變成當地的“爛攤子”,不收不行了......

圖源:中誠信研究(關於“國字標”對嶺南股份的資金支持表)

因爲自各地文旅開始爆火的時候,很多企業就像藉此分一杯羹,紛紛都計劃加入這個賽道“撈錢”,特別是一些已經上市的文旅公司,這其中就包括嶺南股份。

爲了“撈錢”,嶺南股份分別花費上億元,先後收購了恆潤科技和德馬吉等與數字科技沾邊的新文化公司。

還曾以4.5億元和2.4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新港水務以及微傳播的部分股權。

不懂就問,除了水務的業務範圍和嶺南股份的核心業務沾邊之外,這些科技公司和嶺南股份的園林業務有什麼關係?難道就是爲了幾個高大上的景區建模?還是爲了短暫貼合“科技風口”讓股價稍微“吹”了一下?

因爲不管是哪種理由,事實已擺在面前。因爲以嶺南股份2020年至2024年的業績報告爲例,除了2023年虧損超過10億之外,虧損最多的一年爲2022年,全年虧損了近15億。

短短5年就虧損了將近32億。

圖源:嶺南股份業績報表

所以,這樣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結局就是增加了債務,最後導致入不敷出。

說句難聽的那就是老闆拍拍屁股一句“投資失敗”溜之大吉,坐等大佬“撈底”打救股民。

不得不說,上市企業的玩法還真是普通老百姓搞不明白的......

所以,在文旅產業風起雲涌,當某種時代的潮流變成一個新的經濟風口的時候,想成爲“風口上的豬”?那就要把握好發展的度,把握好創新的度才能扛住這破天的富貴。

不然,就只能以失敗告終。虧損的文旅企業如此,盲目投身進文旅“撈錢”的嶺南股份亦如此。

而嶺南股份的興衰史,也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了部分企業的盲目擴張下面臨的風險。但不管怎樣,還是希望民營企業能正確把握時代的風口,越闖越勇成爲時代發展的一名“勇士”吧。

大家覺得呢?大家對嶺南股份的“崩盤”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