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自動駕駛要玩真的了?

去年,遲遲無法真正落地的自動駕駛多少有些冷場。

根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自動駕駛融資項目約54起,融資總額約68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2021年共發生14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爲932億元;2022年約爲128起,融資規模240億元。

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融資總額僅爲2022年的四分之一。資本聚散無常,以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無人駕駛三個界定詞去篩選,在過去10年,全球披露的融資額累計超過4400億元。其中,我國的超過2200億。

可這個領域被無情拋棄也在意料之中。

這兩年,無數相關企業站起來,又默默倒下,就連曾經最風光的自動駕駛"第一股"圖森未來也岌岌可危。轉眼間到2024年,自動駕駛賽道開年第一筆融資落在毫末智行頭上,新的一年,這個不被看好的行業似乎又要重新出發了。

大模型成了"強心劑"?

毫末這次的融資一開始就確定了投入方向:大模型。在去年,毫末智行就建成了國內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智算中心MANA OASIS,目的是爲大模型探索上提供算力基礎,還推出了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

有意思的是,2024年,大模型也成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所要追逐的新方向。

尤其在開年以來,Sora橫空出世,一舉震驚了全球科技領域,就連大洋彼岸的馬斯克都嘖嘖稱奇,更讓自動駕駛領域跟着浮想聯翩。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設想一下,如果Sora 能落地在自動駕駛上,生成模擬現實世界的視頻能極大地訓練自動駕駛的能力。

當然,在Sora之前,ChatGPT的出現就已經讓自動駕駛企業蠢蠢欲動。據不完全統計,蔚來、小鵬、理想、長城、吉利、奇瑞等車企都申請了與GPT相關的商標。

國內大模型瘋狂涌現,車企自然也沒忽略,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就曾計劃接入到紅旗、長安、吉利、嵐圖、零跑等衆多車企之中。國外奔馳與微軟合作,將ChatGPT整合到奔馳車載語音控制系統中。

還有一些親自入局的,理想就自研了大模型MindGPT。2024年,隨着大模式的熱度升級,自動駕駛行業也就此抓住了新風口,大部分企業不再只滿足充當這場科技風暴裡的配角,轉而紛紛粉墨登場。

小鵬汽車在年假之後就宣佈要投入共計35億元,發展以智駕爲核心的AI技術,幾乎同時,吉利汽車集團也在開工長文中稱,當下年輕人最關注的科技焦點,就是 AIGC。各大車企的態度十分明顯,似乎都對大模式勢在必得。

坦白來講,大模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確有應用的空間。以特斯拉FSD的"端到端"大模型爲例,將大模型作爲決策模型,控制車輛的行駛,能提高自動駕駛的泛化能力,數據驅動解決複雜長尾的問題,消除模塊累計誤差,還能降低成本。

更直白一點來看,馬斯克曾對外提到過,得益於"端到端"控制技術的應用,特斯拉FSD V12版本減少了數十萬行代碼。儘管這番說辭有一定水分,但也間接讓大模型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想象清晰起來,無論是在雲端,還是車端。

在雲端,大模型可以充分發揮模型參數量帶來的容量優勢,完成一些數據挖掘、數據標註等任務。在車端,不同子任務的多個小模型合併成一個"大模型",能直接節省車端計算環節的推理時間,增加安全性。

只可惜,再夢幻的美好都逃不過現實的殘忍。

短時間內,大模型恐怕救不了這個逐漸停滯不前的行業,特斯拉自動駕駛部門在目前爲止,至少還有3/4的精力用在數據上面,只有1/4的工作用於算法探索和模型創建,何況那些連數據都沒玩明白的企業。

更何況,擺在自動駕駛領域面前的還有大模型本身的發展。ChatGPT爆火之後,全球科技圈立刻蜂擁而上,亦如當初集體搭建元宇宙。在去年的前11個月,國內發佈了238個大模型,平均每天都有一個大模型問世。

時至今日,銷聲匿跡的佔多數。

開發大模型,在不談技術差異的前提下,成本也能拖垮一大片企業。數據顯示,ChatGPT的訓練參數達到了1750億、訓練數據45TB,每天生成45億字的內容,支撐其算力至少需要上萬顆英偉達的GPU A100,單次模型訓練成本超過1200萬美元。

OpenAI 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30年訓練大模型的成本預計將從1億美元上升到5億美元。自動駕駛本來就是個無盡燒錢的領域,訓練算力、數據、AI人才、硬件研發……都需要資金,再盯上大模型,恐怕只會不堪重負。

L3的意義在哪裡?

除了大模型,2024年,自動駕駛領域還有一場重要的攻堅戰,備受爭議的L3終於邁出了落地的第一步。去年年末,《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發行,L3及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開展准入試點。

這也意味着自動駕駛在L1、L2的範圍內斡旋良久,終於打破了一道隱形屏障。

從去年年末,不少車企陸續拿到了L3測試牌照。奔馳成爲北京市L3級高速公路道路測試牌照的企業之一,寶馬則宣佈獲得上海L3級自動駕駛高快速路駕駛測試牌照,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奔馳、寶馬,長安汽車、極狐、阿維塔、智己、深藍、比亞迪、賽力斯等多家車企已拿到測試牌照,並將在北京、上海、重慶和深圳開啓L3級自動駕駛測試。

一直以來,L3都被視爲自動駕駛領域的一道"坎",不僅是在技術方面遲遲無法跨越,關鍵是L3背後所涉及的事故責任難以界定。很長一段時間,自動駕駛領域都在刻意忽略L3,試圖從L2直接跳到L4。

如今,L3級自動駕駛捲土重來,這背後究竟對整個行業有什麼特殊意義?

第一,新能源汽車把智能駕駛作爲整車亮點之一來努力顛覆汽車消費市場,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了。L2的滲透率逐漸提升,在新能源汽車圈屢見不鮮,汽車之家統計的數據顯示,標配L2功能車型滲透率由2021年1月的16.5%快速提升至2023年6月的47.0%。

另一組來自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已經達到51%。雖未達到L3層級的智能駕駛功能,但具備L2+功能車型滲透率也由2021年1月的1.1%提升至2023年6月的6.9%。

也就是說,L3以下的智能駕駛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失去了錦上添花的寓意。而另一邊,消費者在習慣了汽車越來越高級的智能化後,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需求也在增加。艾媒諮詢數據顯示,77.3%消費者表示看好自動駕駛,只有2.2%消費者表示不看好。

汽車消費不夠景氣的時代,自動駕駛還能催生換車慾望。

一項調查顯示,對比有車用戶與無車用戶,反而是前者對自動駕駛的購買意向更強烈。在這其中,無車用戶的自動駕駛購買意向僅有25.64%,擁車一輛的升至31.15%,兩輛的升至32.82%,三輛及以上的飆升至51.11%。

僅15.65%的用戶明確表示不願意購買。

當然,L3之所以重出江湖,主要還是因爲隨着人工智能與車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讓曾經看似雞肋的L31有了一定的落地基礎,例如不少車企正在佈局的城市NOA。2024年,奔馳、蔚來、小鵬、理想、阿維塔,以及供應商領域的毫末智行都拿出了城市NOA的規劃,雷軍更放話將在今年底開通100個城市領航NOA。

但這也是自動駕駛升級中不可避免的難關,或許,當前的技術發展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城市NOA就需要龐大數據、場景支撐,是複雜且佈局成本極高的一環。只是焦慮的企業聞風而動,顯然顧不上所謂的"艱難"了。

新能源車需要更強"驅動力"

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新能源歷經前兩年的爆發式增長後,從2023年以來就開始緩下急速的步伐。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市場的同比增速放緩至36.2%,遠低於2022年的90%和2021年的169.1%。

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勉強能剩下三分機遇,其餘七分全是危險的挑戰。可車企的野心顯然還在瘋長,以比亞迪爲例,相關報道顯示,比亞迪在今年把銷量目標定成了450萬輛,意味着要比2023年增長約50%。

還有什麼能成爲新能源汽車繼續滲透整個車市的驅動力?

續航永遠是這個圈子經久不衰的話題,可眼見增程式從鄙視鏈底端翻身來造車圈救場,續航技術的發展窘迫早就一覽無餘。前兩年,智能化、家庭化的熱度在汽車身上越炒越熱,智能電動車頭頂多個激光雷達、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腳踩高精地圖、寬大屏幕、智能座艙,一舉俘獲車主芳心。

坦白來講,一款黑科技疊滿的汽車着實足夠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根據報道,新款問界M7超過5萬張的訂單裡面,大約有3.3萬臺是智駕版;小鵬改款G9的1.5萬大定中,帶有雙激光雷達、雙OrinX計算芯片,支持城市NGP的MAX版比例超過80%,零跑C10激光雷達智駕版的比例也已經逼近45%。

一句話,消費者開始衝着汽車智能化掏錢了。

然而,透過表面的繁榮,新能源汽車卻還在"僞智能"的漩渦裡止步不前。以一度瘋狂升級的車載屏幕爲例,當造車圈實在無技術可炒,只能一味卷數量、捲尺寸、卷營銷噱頭,就連屏幕材料也沒放過。

2024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再不拿出一點新花樣,被重複利用的虛假智能必將成爲反噬自身的黑色"詛咒"。自動駕駛儼然是整個行業智能化的關鍵希望,這個長期處在空中樓閣裡的"王牌"技術到了必須落地的時刻。

因爲它關係着整個造車圈的生死存亡。

就在小米汽車發佈會當天,隔壁的特斯拉正式開始向更廣泛的受衆推出Full Self-Driving測試版V12,算是打響了自動駕駛戰役的"第一槍"。從前的小打小鬧或許可以忽略,未來恐怕很難再有鬆懈的機會。

車企如是,自動駕駛企業亦如是。

從 2023 年下半年開始,比亞迪一直在尋找智駕芯片的高階人才,最高級別崗位直接向比亞迪智能駕駛業務負責人、智能駕駛研發中心主任韓冰彙報。2024年1月份,比亞迪智能駕駛團隊有3000多名軟件工程師、1000多名算法和硬件工程師。

其他企業也在招兵買馬。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華爲的智能駕駛規模約爲3000人,小鵬約有1200人,理想約有900人。新能源汽車領域顯然不想陷入黔驢技窮的境界,企圖用科技來改變命運。

不成功便成仁,留給它們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