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份清代汀州文獻藏故宮 正黃旗後裔張長卿尋回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近日,福建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蔣濱建收到臺灣寄來清代汀州166份故宮珍貴史料。這是90歲的水師後裔張長卿在臺北故宮史料中徵集而來,大多爲首次公開的清代汀州史料。
《東南網》報導,張長卿是水師旗營正黃旗的五代世襲五品武官後裔,二伯父在馬江海戰中陣亡。校官測繪參謀出身的他,熱愛國家,情繫故里,熱衷於兩岸民間的文化交流,臺灣解禁後,他年年返回故里,呼籲在臺鄉親捐資修復了琴江抗法烈士陵園、將軍行衙、毓麟宮、媽祖廟、旗營等文物古蹟。
蔣濱建說,龍巖汀州地處閩贛邊陲要衝,素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此次徵集的史料涉及順治五年(1855年)至咸豐五年(1648年)207年間的汀州歷史,揭示清廷打破在海防地區徵集兵源的常規慣例,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其中,有皇帝敕諭總兵官特靈額、官德滋、蘇學讓、普吉保、李應貴、王威寧鎮守福建汀州等處地方駐劄汀州府的上諭8份,順治皇帝敕稿2份,以及工、刑、戶、吏、禮部移會等檔案,福州將軍、閩浙總督、福建巡撫、汀州總兵官、汀州知府軍務及地方情形方方面面的硃批奏摺等。
蔣濱建介紹,清代龍巖曾是閩臺防衛體系的戰略後方,爲閩臺班兵補充兵源地,但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重要部分。閩臺海疆防衛是一個複雜的體系,閩臺班兵兵源從漳州、建寧、福寧、海壇、金門、汀州六鎮,福州、興化、延平、閩安、邵武五協的58營中抽撥入臺。
「客家人有過遷徙的歷史,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清廷予以認同,後來內陸的客家人成了閩臺班兵的重要管道。在官員的配置交流使用機制上,清廷費盡心機,保證在緊急情況下可將內陸官員派上前線,充當水師征戰,其部署與安排具有超前的戰略眼光」,蔣濱建說,計劃把汀州防衛史料作爲重要部分加入今年準備出版的閩臺海防文獻史料一書中,並將向龍巖贈送部分清代汀州史料。
福建省文史館館長盧美鬆表示,此次徵集的文獻,豐富了清代汀州的防衛史,彌補了閩臺海防文獻的諸多空白,是很重要的發現。
▼道光27年04月22日奏謝調總兵由(圖/東南網/蔣濱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