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真有上限?人類預期壽命增長正大幅放緩
10月8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近50%的研究人員在10年內放棄了科研
一項針對38個國家近40萬名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撰寫第一篇論文後,三分之一的科學家在五年內退出科研領域,而在十年內退出的比例接近一半。
這項發表在《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雜誌上的分析,使用了引文數據庫Scopus的數據來追蹤科學家的學術出版生涯,學術出版是科學家在科研中的活躍程度的代表。研究表明,整體來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放棄科學研究,但這種差異的大小因學科而異。
這項研究是迄今爲止對科學研究人員流失進行量化的最大規模研究——以往的研究範圍有限,主要集中在美國科學家身上。
研究人員追蹤了兩組科學家的出版生涯:一組是2000年開始發表論文的142,776名科學家(其中52,115名爲女性),另一組是2010年開始發表論文的232,843名科學家(包括97,145名女性)。這些科學家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各國,涵蓋了16個科學學科。
研究發現,在五年內,2000年開始發表論文的科學家中有三分之一停止了發表。十年內,這一比例上升到約50%,到2019年上升到近三分之二。女性在五年或十年後離開科研領域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12%。到2019年,該羣體中只有29%的女性仍在從事科研,而男性的這一比例接近34%。
雖然這項研究揭示了科學家何時以及在何地退出科研,但並未解釋背後的原因。
除了完全離開科研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可能導致科學家停止發表論文,例如轉到研究不佔優先地位的機構、進入工業界或擔任行政職務。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研究顯示,促進微生物羣的食物可以治療嚴重營養不良
研究人員發現,爲應對兒童營養不良的破壞性影響,促進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健康幾乎與補充缺失的卡路里和維生素同樣重要。在過去十年中,多項研究表明,通過給兒童補充特定的營養物質來培育腸道有益菌,可以幫助他們增加體重並逆轉發育遲緩,即因營養缺乏導致的生長受損。
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孟加拉國國際腹瀉病研究中心在孟加拉國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證實了這些“微生物組導向(microbiome-directed)”補充劑的有效性,並進一步表明它們不僅對中度營養不良兒童有效,對嚴重營養不良兒童同樣有幫助。該研究還爲理解治療的機制提供了新線索,研究成果發表在本週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一方法得以驗證,可能“爲全球數百萬營養不良兒童帶來健康益處”。
這項研究是首次專注於嚴重營養不良兒童。研究小組對124名12至18個月大的兒童進行了評估,他們在孟加拉國的城市和鄉村醫院接受治療和營養補給,直到病情從嚴重營養不良改善爲中度營養不良。隨後,一半的兒童接受了三個月的傳統補充食品(RUF),另一半則接受了微生物組導向的食品補充。結果顯示,後者體重增長更快,血液中某些促進骨骼、肌肉和大腦發育的蛋白質含量也更高。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儘管醫學不斷進步,人類預期壽命增長速度顯著放緩
在19世紀和20世紀,由於健康飲食、醫學進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的預期壽命大幅增加。
然而,根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一項新研究,儘管20世紀人類預期壽命幾乎翻了一番,但過去30年中預期壽命的增長速度顯著放緩。
分析發現,儘管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自1990年以來,世界最長壽人羣的預期壽命平均僅增加了6.5年。這一增長速度遠低於某些科學家的預期,即21世紀預期壽命將加速增長,今天出生的大多數人有望活過100歲。
這項題爲《21世紀人類徹底延長壽命的不可能性》(Implausibility of Radical Life Extension in Humans in the 21st Century)的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上,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人類的壽命正在接近生物學極限。首席作者指出,長壽的最大推動因素是成功抗擊疾病,但這也使得衰老的破壞性影響成爲進一步延長壽命的主要障礙。
這項研究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是對“人類壽命是否存在潛在極限”這一長達30年爭論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證據表明,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衰老帶來的不可逆影響,預期壽命的增長將繼續放緩。研究還考察了來自八個最長壽國家和香港的數據,以及美國的數據。在研究期間,美國是少數幾個預期壽命下降的國家之一。
2、廢水中的細菌可分解塑料並作爲食物
共棲菌(Comamonadaceae)是一類常見的環境細菌,生長在城市河流和污水系統中的塑料上。然而,這些細菌究竟在做什麼一直是個謎。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共棲菌可以如何將塑料作爲食物。首先,這些細菌將塑料咀嚼成稱爲納米塑料的小塊,隨後分泌特殊酶進一步分解塑料。研究人員還發現,細菌利用塑料中的碳原子環作爲食物來源。
這一發現爲開發基於細菌的工程解決方案開闢了可能性,有望幫助清理難以降解的塑料廢物,這些塑料污染了飲用水並威脅野生動物。
該研究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雜誌上。
研究負責人強調:“我們首次系統地證明,廢水中的細菌可以吸收塑料原料,將其分解並作爲碳的來源。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細菌能夠完成整個過程,我們發現了一種關鍵酶,負責分解塑料材料。這種發現可以優化利用,幫助消除環境中的塑料污染。”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超級聚合物讓塑料既堅韌又易回收
塑料是現代生活的基石,在醫藥、技術和食品安全等領域至關重要,其優異特性不可替代。然而,正是這種耐用性讓塑料成爲有價值的材料的同時,也變成了難以回收的污染源。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在於開發既易於回收又具備所需韌性的塑料。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合物——由稱爲單體的小重複單元組成的長鏈。目前的物理回收只能重複使用聚合物,而不將其分解,導致回收的塑料質量往往不如原生材料。化學回收是一種較新的方法,它將聚合物鏈分解爲單體單元,然後再重新聚合,這樣回收的塑料和新的幾乎一樣好。然而,用於化學回收的聚合物通常較脆,因爲它們的單體之間連接較弱,容易斷裂。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能夠在保持耐熱性和耐化學性的同時,製造出堅韌且化學上可回收的聚合物。這一突破大大拓展了化學可回收聚合物的應用範圍。
這種聚合物利用了一種獨特的導向基團,在特定條件下能夠發揮作用。它既能在惡劣環境中保持穩定,又可以在鎳催化劑的作用下輕鬆分解。這一創新使得塑料可以無限次回收,而不損失其質量,有望大幅減少塑料污染。
該研究團隊的成果表明,性能和可回收性之間不再需要權衡。他們的設計適用於多種聚合物,使許多類型的塑料在化學上可回收,有助於徹底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雜誌上。
2、科學家發現RNA在抗癌中的潛在作用
在每個細胞核內,蛋白質不斷包裹和解開DNA,這一過程中的微小失誤都有可能引發癌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中此前不爲人知的部分——對人類健康有重大影響的環節。
在10月2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中,由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RNA通過一種名爲TET2的基因,在DNA如何被包裹和儲存在細胞中起着關鍵作用。這一機制也解釋了長期存在的一個謎題——爲何如此多的癌症和其他疾病都與TET2基因的突變有關,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療靶點。
長期以來,科學家知道當TET2或相關基因發生突變時,會引發各種問題。這些突變在10-60%的不同類型人類白血病病例中都出現過,並且在其他癌症類型中也很常見。問題在於我們不清楚其具體機制——這極大地阻礙了治療方法的探索。
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實驗,何川實驗室團隊展示了TET2對RNA的影響。他們發現,TET2控制着一種稱爲m5C的修飾在某些RNA上的發生頻率,這種修飾會吸引一種名爲MBD6的蛋白質,而MBD6反過來又調控染色質的結構。
爲進一步確認,研究團隊在培養皿中測試了人類白血病細胞。當去除這些細胞產生MBD6的能力時,白血病細胞全部死亡。
對於癌症研究人員來說,這一發現的最激動人心之處在於,它爲他們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藥物靶點。(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