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順利落幕成「金門模式」?學者:兩岸民間交流現曙光

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本報資料照)

兩岸今日就0214金門事件達成共識、順利落幕,學者分析,此次協商可以當做未來兩岸解決衝突的個案,預料未來若發生任何危機、衝突,雙方不會一直處在僵局,仍有一些開創性的方式解決爭議;這也顯示兩岸至少在民間需求等方面還可以溝通,雙方民間交流或在既有的對話機制上面看到一些曙光。

兩岸就0214金門事件達成協議,順利解決,外界將此形容爲「金門模式」,即兩岸溝通的新模式。但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峰30日向本報指出,這樣的說法「跳太快」,但仍可以將此當做兩岸解決衝突的模式,至少兩岸在面對衝突危機管理上,已經有個案可供參考。

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今在金門受訪時,定調此次協商層級爲「當事人對當事人」。曾偉峰表示,這至少可以預期,將來兩岸若發生任何危機、衝突,雙方不會一直處在僵局,仍有一些開創性的方式,可以解決彼此的爭議、處理危機,這是一件好事。

0214金門事件的解決,是否對兩岸民間交流釋出好的訊號?曾偉峰觀察,此次在議題解決上,兩岸官方最大的共通點其實是在「人道」和人民的福祉。雖然雙方政治歧異仍大,但至少在民間需求等方面還可以溝通、達成共識。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岸在能夠達成協議的基礎上,可能漸漸會外溢到民間領域。

曾偉峰強調,雖然兩岸在高層政治的議題可能還是不會有太大進展,恐不會那麼快進行直接對話或政治上的交流,但至少在觀光、就學、民間組織等互動上,民間交流可能會在兩岸既有的對話機制上面看到一些曙光。

談及賴清德總統在IPAC峰會上的談話,曾偉峰指出,其主要還是提到四大支柱,並未超過其520談話的範疇,也未看到更挑釁陸方的語言,不認爲北京會因此有更激烈的措施。但此次峰會在臺灣舉辦,還有許多民主國家參與,未來大陸在對臺法律戰及限縮臺灣國際空間上,恐持續會有更多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