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願意打仗

允熥說了幾句玩笑話,殿內的氣氛輕鬆下來。他又問起了秦鬆家裡的情形,秦鬆忙道:“陛下,臣的父親今年不過五十出頭,身子還硬朗,每日還能拿起家裡的春秋大刀揮舞一陣。”

“臣孃親的身子骨不如父親,好在京城名醫衆多,又蒙陛下賜下太醫院的御醫,只要身子覺得不舒服就叫醫生前來診治,所以也沒甚大病。”

“臣三弟現在東北永王麾下爲將,有時從永明城傳回信來,也都是平安無事。只是他在東北待的時日久了,臣與家父家母都有些想念。”

“臣內子張氏也持家有道,要說和爹孃一點矛盾沒有臣肯定是欺瞞陛下,但不過都是些小矛盾,內子深明大義,家母也是講道理的人,所以家中還算和睦。”

“臣與兄長的幾個孩子也都挺沒病沒災,臣自己雖然會武藝,但也沒空,就讓家父教導他們習武,稍長後又請了塾師來教導識字。”

“臣家裡一切都好,只是族人們不太安分。臣的官位不低,他們總想依仗着臣的官位謀取差事。臣當然不允,幸好家父也懂得道理,他們鬧過幾次見臣家裡就是不鬆口後也就只能罷了。不過還是會在背後說幾句怪話。而且逢年過節的我們家也得接濟他們。”

秦鬆說到最後頗爲無奈。他要是一般的官位,安排族人一個衛所中的位置混飯吃也沒什麼,但他是錦衣衛指揮使,可不敢和其他人有勾連,只能全部推絕;幸好他們家的族人看了這麼多年的戲也知道皇上的密探機構不可能隨意安插人,也就不敢死氣白咧的鬧。但是從鳳陽老家過來想要混飯吃的人也不少。他也不能不管。

“族人之事,朕也一樣。皇室裡面幾個不成器的子弟朕都想革除了他們皇族身份,但也只能按時開俸祿。”允熥也只能無奈的笑。

皇族因爲從小錦衣玉食,不成器的多,十分混賬的人雖然不多但也有那麼幾個,允熥對這幾個人十分看不慣,多次採用餓飯、罰俸、罰站、打板子等方式懲罰他們,才讓他們不敢作惡。但誰也不知道是被扳過來了還是暫且蟄伏。

允熥對此感慨幾句,接着說道:“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和睦,你家裡沒有因爲族人之事鬧得不和,很好,秦守山大約能算是老家主的典範了。”

“朕看永藩的奏報,時常見到秦森的名字,他在永藩做的不錯,值得讚許。等回來京城爲官,朕一定會升他的官。”

“只是,明年出征西北,朕要徵調永藩的兵馬出戰,你可願意秦森去打仗?”

“這,”秦鬆沉默了一會兒,才鼓起勇氣說道:“陛下,秦森年紀尚小,還沒有兒子,臣請求皇上不要讓他去西北打仗。”

西北對撒馬爾罕國之戰可與其他的不同,一旦打起來就是上百萬人的血戰,就是指揮使也未必能夠活命,更不必說秦森還混不到指揮使。

“那好吧,朕明年就讓他留在永藩,待與撒馬爾罕國之戰結束永王帶兵返回封地後宣他回京。”允熥說道。若是一般人家,他纔不會在意人家家人怎麼想,但是秦家不同。秦鬆、秦森的大哥秦楠當年在他身邊爲侍衛戰死,只留下孤兒寡母,他自覺有愧於秦家,所以對他們家一向優容。秦鬆也是仗着這個纔敢請求。

“臣謝陛下恩典。”秦鬆馬上說道。

允熥點點頭,又與他聊了幾句家常,讓他退下。允熥自己站起來伸伸懶腰,去洗了個澡,起身前往後宮陪着自己的妻兒去了。

……

……

“殿下,依照這邸報上所說,明年撒馬爾罕國就要東侵大明瞭?”在京城北邊滁州的一處驛站,身穿五品官服、大約二十五六歲的秦森手裡拿着邸報,對身旁穿着親王常服的人說道。

“還不能保準一定是東侵大明,或許只是要打亦力把裡。不過亦力把裡要是被他給佔了,秦二哥的封地怕是守不住,皇兄也明白,所以明年在西北大明與撒馬爾罕國打一仗是必然得了。”這親王當然就是允熞了。他平日裡與屬下的武將相處很隨便,所以此時毫不在意的說道。

“聽說撒馬爾罕也是大國,從都城到亦力把裡一路上又都是平原十分好走,帶的兵不會少,怎麼也有三四十萬吧,大明出的兵也不會比他少。這下子西北可就是近百萬大軍聚集在一處互相廝殺,想想就讓人激動。”秦森一臉不能自己地說道。

“聽着確實很讓人心潮澎湃,但這樣的大戰,將士死傷也會多。尤其是武將,到時候少不得以身作則,就是指揮使亂軍之中也難保萬全。”允熞道。

“不管怎麼說,能在這樣大的戰場上走一圈也值了。殿下,皇上是否會徵召咱們永藩的兵馬?”秦森問道。

“這不好說,不過依照皇兄以往的做法,大約會徵召。”

“真的是太好了。殿下,若是皇上徵召永藩的兵馬去西北征戰,殿下可要記得派臣去西北長見識。”

“你真的願意去?”允熞詫異的看了他一眼。允熞以爲他只不過是說着玩的。誰都有見識大場面的想法,但如同秦森這般這些年也打過幾仗,知道戰場殘酷的人應該不會願意去打這種大戰。

況且因爲秦森的二哥秦鬆是錦衣衛指揮使,他也不願意讓秦森去。萬一戰死了,秦鬆記恨上他,對他可不是好事。

可允熞仔細盯了他一會兒,見他滿臉堅定,只能又道:“你想想你兄長。”

“若是臣的兄長還在,一定贊同臣。”

‘不可能。你現在又沒有兒子,即使是保護皇上的危機關頭你的兄長也不會願意你殿後的。’允熞心想。

但秦森此時表現的很願意去打仗,他只能虛與委蛇:“好,若是皇兄徵召永藩的兵馬,孤讓你帶兵去西北。”但心裡想着;‘馬上就要到京城了,孤派人告訴你父兄,孤就不信他們阻攔不了你。’

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1219章 軍事改革——五合一第1741章 偉大的航行——終於驗證第432章 來自軍方的證據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395章 燕軍人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370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上)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189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發現新大陸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1719章 初談進兵蘇伊士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869章 同樣過年做的事情不同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91章 允炆救母失敗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235章 做什麼買賣第983章 獲得了人民羣衆的支持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153章 慶功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1345章 漢洲攻略(十一)第1481章 天文學大發現——夜觀天文第1019章 趕路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第78章 有人出城第497章 子榮獨對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第1074章 決戰——包圍與中心開花第113章 出行第1137章 決心第74章 拜訪常家第607章 公主的後續第116章 兗州事件——分析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518章 爲什麼第775章 醒來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784章 工業時代——搗毀機器運動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409章 德州之戰——防彈衣第812章 四王第213章 發福利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1227章 抵達周王府的路上番外11:帝國政治制度——縮水的皇帝與養老的議會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襲爵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1491章 蘇州驚變——開始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1159章 供述與返回第583章 親人第1232章 敏兒和賽兒第1264章 驚險第761章 三元宮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160章 祖陵第384章 秦與浙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1733章 海盜們第202章 小說家第524章 收糧借地第106章 婚禮第1375章 忽悠伯魯涅夫斯基入職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137章 戰——初戰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334章 朱棣拜見第1482章 天文學大發現——再觀天文第675章 出診第1010章 焦急第126章 兗州事件——最後抓人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1102章 伊吾之戰完全結束該封賞了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982章 評論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1373章 重力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540章 昀芷微服與宣錦衣衛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