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景川侯府與國子監

“曹愛卿,你身子剛好,不必送朕出來,讓曹行送一送就行了。”

“這怎麼行?陛下親自來探望臣,君恩厚重,臣不說身子已經好了,就是沒好,也得送陛下出府纔是。”一個十分寬闊的大院子裡,一名身穿帶着暗紋、破位厚實的皇室常服的人與一個看起來大約六旬左右、精神有些萎靡但氣色不錯的老者推讓着。

二人又推讓幾句,穿着皇室常服的人語氣堅決,地位又高,那六旬的老者最後只能在自己的房屋門口跪下拜別,讓自己的兒子出面將他送出到府邸門口。出了大門,這人又送了很遠才停下。

此時已是十一月底,允熥當初命王喜傳話給曹震自己在他病好了以後回來親自探望。當時允熥只是要安慰他的心情,在他看來,曹震年紀比郭英小几歲,但比張溫還大,就算有充足的醫藥,但纏綿病榻的可能很高,只是隨口一說而已。

但卻不想曹震幾天前病真的好了,不用成天躺在牀上了,雖然太醫還是禁止他吹風,但他將自家幾間房屋的牆壁打穿只留下柱子,自己造了個室內演武場,也能夠舞刀弄槍的了。

允熥聽到此事時有些驚訝,隨即想到了自己當初的話,於是帶着文垣前來曹震的景川侯府探望。

曹震當然非常高興。他生病的時候得到了一次探望,如今病好了又得到一次探望,這個待遇當年只有徐達和鄧愈得到過——常遇春死的早,沒來得及封爵就死了,並且是暴卒在半路上,所以沒有過這樣的待遇——他現在竟然能夠得到與他們兩個等同的待遇了!

激動的曹震當即要將允熥送到大門口,允熥當然推絕。太醫說了不能吹風,要是因爲送自己這一趟舊病復發,他來這一次做什麼?曹震也明白過來,所以讓長子曹行代替他送。

曹行送出了府邸數丈,將允熥送到馬車旁,站在原地拜別允熥。允熥笑道:“曹行,這些日子你爲了在家照顧你父親,一個月能去府軍左衛上值十天就不錯,好在還有宋瑄,府軍左衛將士的操練纔沒有落下。這下子曹愛卿的身體好了,你總算可以去府軍左衛操練他們了。”

“臣因爲家裡事耽誤了朝廷大事,還請官家恕罪。”曹行馬上說道。

“父親生病孩子確實應當在家侍奉,你又不是在外地爲官,朕豈會怪罪。不過等你重新上值了,可要好好請宋瑄大吃一頓,他這些日子可十分操勞,非常辛苦。”允熥說道。

曹行笑着答應。他們又說了幾句話,允熥抱着文垣坐上馬車,放下簾子。曹行一直到馬車見不到了才返回自家府邸。

不過馬車卻並未駛向皇宮,而是向着城北走去。允熥最近事情繁忙,好不容易出來一次,當然不能只是探望曹震而已,很多事情都攢着今日出門來辦。

不一會兒馬車就來到了城中的國子監大門前。允熥將衣服的領子都立起來,又將中衣的下襬都腋進褲子裡,才從馬車上下來。十一月份已經很冷了,允熥覺得差不多得有現代的零下十好幾度,可不能輕視了保暖。

金善已經早已在門房的屋裡等着了,門子遠遠看見車隊就趕忙將金善叫出來,金善整了整衣服走到大門口,待允熥下車後馬上躬身說道:“臣見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與朕何須這樣生分?”允熥笑道:“你現在還兼着中書舍人,算是內閣的官,也時不時能夠見到朕,不必這樣生分。”

金善答應一聲,又道:“陛下,現在天氣已冷,還請陛下移步屋內。”說着又命人端出一頂轎子來。

“朕從不乘坐轎子!”允熥馬上斬釘截鐵的說道。

“陛下,臣知曉陛下以身作則從不坐轎,豈會爲陛下準備轎子?這是爲太子殿下準備的小轎。太子殿下現在年歲尚幼,恐怕受不得寒,馬車又無法駛進國子監內,所以臣爲太子殿下預備了轎子。”金善說道。

允熥心想文垣確實得做轎子,點點頭說道:“愛卿有心了。”擡步走進國子監內。國子監的差人將轎子送到馬車前,讓文垣坐上轎子跟在後面。

允熥一走進國子監的大門,迎面就傳來郎朗的讀書聲:“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他轉過頭來詢問金善:“朕記得這是《論語》第十五衛靈公篇中的,怎麼,來到國子監讀書的人還有連《論語》也不熟悉的?”

“陛下,這樣的人自然沒有。若是地方上敢推舉這樣的人,臣一定會奏報陛下,請求治其罪過。”金善說道:“所謂溫故而知新,《論語》是孔子的言行輯錄,雖然通俗易懂但也有許多不同意見,國子監的教導也多半比地方上的塾師要高明一些,其它幾本經典也是一樣,所以新入國子監的人都會重新學習半年四書。”

一邊說着,他們已經來到金善的公屋,服侍國子監諸位官員的國屬僕人趕忙對允熥跪下行禮,又要端起火盆過來。但隨行的小宦官強行馬上從他手裡接過火盆放到允熥面前。

允熥坐下來,雙手烤着火盆,同時說道:“朕記得前年過冬的時候曾經說過要重新修建京城的各個衙門,在地下建造地龍以便於冬天取暖。怎麼,國子監到現在還沒有改建?”

“工部是幹什麼吃的。國子監這麼多學生,冬天也不是所有人都燒得起火盆,再說火盆也不保險,萬一凍傷了幾個學生怎麼好?”

“陛下掛念國子監的學生,臣替學生們感謝陛下。”金善說道:“工部的改建是依照衙門大小來的,所以去年年初春天來到後最早改建的是六部與都察院衙門。國子監只不過是正四品,上面還有許多三品的,所以一時還沒有輪到,並非是工部不作爲。”他爲工部辯解了兩句。

第761章 三元宮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文章相關第1534章 賜予《鑑文大典》第858章 南定——巧合的人物第1720章 退休第1187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橫濱第1076章 決戰——擋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18章 兗州事件——繼續調查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790章 大案——最後的審問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010章 焦急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442章 北巡——阿依努與更北第1332章 南洋風雨——威格拉瑪?瓦爾達拿的想法第1100章 戰烏魯木齊——死難第794章 大案——廣東的抓捕第939章 鑄炮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076章 決戰——擋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179章 又是回京第1539章 答應第335章 去孝陵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487章 再次出發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1364章 不同的想法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498章 任官第1444章 對歐洲的謀劃—對卡斯蒂利亞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137章 戰——初戰第1144章 接見宗喀巴(一)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118章 兗州事件——繼續調查第315章 齊夜話第971章 年輕人第1366章 岱璇第1397章 呵斥***與結案第451章 接見使者——朝鮮、扶桑、阿依努第271章 處置與公租房第639章 糧食和軍歌第907章 意圖不明的人第994章 朱鬆不知道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180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作爲晚輩第1538章 求娶第763章 李家子弟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802章 瓊州事末開始第28章 茹瑺評論第166章 新一年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645章 鐵紀鐵第1469章 攤牌第500章 不大不小的動作準備第161章 祖制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964章 鋼鐵廠續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202章 小說家第351章 欲廢朱榑第25章 立儲之兆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656章 岷王——孟養的最後一天第1713章 劍指……第455章 答應和準備第560章 杭州事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73章 張彥方第948章 籠絡侍衛第453章 接見使者——西北第1691章 倒是十分關心旁人的婚事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1558章 增兵!第263章 酒與子弟第125章 兗州事件——裝神弄鬼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1687章 設立總督的緣故與昀芷第1133章 卡教秦尾甘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876章 胡朝的末路——遇襲第467章 幕後臺前第1033章 見到之後第355章 齊王府之亂第112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