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

過了一會兒允熥才說道:“朕曾大略瞭解過朝廷現下的鑄炮之法,與你所言的差不多,大約一樣。過後你與工部官員討論可有改進之處。”

之後允熥隨意問了問他對運用火器的見解。劉明詔當時舉薦黎澄到上直衛羽林左衛爲官,除了說他擅長打造火器,也因爲他對運用火器打仗也有獨到之處,所以允熥照例問一問。不過允熥並不覺得黎澄真的能有什麼見解。

但是黎澄給了允熥驚喜。“陛下,臣以爲,大炮還罷了,使用方法與許多年前使用投石車的法子差別不大,儘可沿用;但火銃卻不可視作一種更爲簡單的弩。”

“手弩的射程不及火銃,非得用起來十分複雜的腳踏弩才比火銃射的更遠;但手弩比火銃要打的更準,火銃的彈丸飛出去以後根本不知道它會落在哪裡。”

“所以使用火銃的法子就不能與手弩類同。使用火銃,必須讓將士排成整齊的隊列,擠得滿滿當當面對敵軍向前走着,一直走到火銃的射程之內時停下腳步,由將領依靠鑼鼓發號施令,同時對敵軍發射彈丸,只有如此才能讓火銃有用武之地。”

“即使面對敵軍步兵、弓兵來攻也是一樣,絕不能在敵軍達到火銃射程內之前發射彈丸,違者定要重處,待敵軍走進火銃射程內後才能發射彈丸。面對火銃齊射,天下少有軍隊能夠繼續衝鋒,必然潰退,此時出動騎兵追擊定可大獲全勝。”

“若是面對騎兵,因火銃裝填甚慢,一輪齊射後來不及裝填第二輪敵軍就會衝到陣前,所以必須與槍兵或者長矛兵配合運用,編爲方陣。草民雖然未曾用過,但也大略擬定了一種方陣。”說着,他描述了一番自己構想中的方陣,還要了一張紙畫了起來。

允熥越聽越是驚喜。這不就是歷史上扶菻人採用的長槍兵與火槍兵組成的方陣的一種麼?還有之前所說的列隊,不就是排隊槍斃麼?

他頓時對黎澄另眼相看起來。後面的方陣也就罷了,自古以來以步對騎不管有用沒用都使用各種各樣的方陣,但前面的排隊槍斃可算得上是一種發明。

同時允熥心中也有些疑惑:黎澄如果這麼有本事,在歷史上應該會很著名纔是,爲何自己從未聽說過此人?

他所不知道的是,黎澄歷史上在被大明俘虜後同樣因爲擅長打造火器被朱棣所重用,後來當官一直當到工部尚書。但是在明史上卻並無他的傳記,在明實錄上也甚少對他的記載,所以名聲不顯。

黎澄繼續說道:“只是若讓火銃兵如此列隊迎敵或與槍兵結成大陣,對將士們的訓練也必須更爲嚴格。火銃兵列隊迎敵必須訓練的他們在行進時面對敵軍的弓弩、投石甚或炮彈絲毫不膽怯,隊列整齊甚至步伐都不能亂,有人若是被敵軍打死後排的人須得上前補上,直到走進火銃射程內依照將領的命令發射彈丸。”

“若是組成方陣要求會寬鬆一些,但也必須勤加訓練,使得將士們在陣型轉換的時候既快又準,不至因敵軍騎兵前來而亂了方寸。”

黎澄最後頗有些遺憾的說道:“若是要如此訓練將士,必須使其知曉大義名分,且以厚賞結其恩,如此將士纔會用命。當年先父謀朝篡位先並無大義名分,又國困民窮難以給將士厚賞,所以除先父手裡的那支精銳護衛外其餘將士均不可能如此訓練。若是去年安南有這樣一支軍隊,人數不必多有五千人,即使最後仍舊會不敵大明,也必能給大明諸將士留下深刻印象。”

因爲欣賞起黎澄來,允熥不禁開了個玩笑:“不必有這樣一支軍隊,安南的大軍在多邦城堵住大軍一個多月不得南下,已經給了大軍將士深刻印象。”

黎澄不知允熥這是在開玩笑,頓時誤以爲允熥對他這樣說話不滿,馬上跪下說道:“草民孟浪了。”

“黎愛卿平身。”允熥說道:“朕並無怪罪你的意思。你說的不錯,若是有這樣一支軍隊,出其不意之下足以對付大軍數萬人,使得大軍傷亡慘重,堪比平章之戰。”

“大軍征伐安南之戰中,安南的將士表現已經十分不錯,若不是因爲調防的緣故,恐怕大軍要攻下多邦城還要多耗費二個月,此戰也會多拖延許多時日。”

允熥簡單的評價了一番安南軍隊的表現,將話題拉回來:“你所說的火銃兵單獨列隊與和槍兵結成方陣之事朕覺得很有道理,值得一試。”

“朕許你入羽林左衛爲將,暫且加衛參謀的差事,輔佐指揮使與其餘諸位將領依照你的想法訓練軍隊。”

允熥早就想要將排隊槍斃在軍中推廣了,他去年改變上直衛的訓練方式、又加快火器的裝備速度就是爲這在做準備,只是當時訓練尚未完成所以暫且沒有變動,現在正好藉着黎澄的法子推廣。

當然,未來明軍可能在許許多多複雜的地形作戰,很多地方未必有讓火銃兵列陣的空間,所以還要繼續研究其它的作戰方法。

‘未來十一個上直衛,其中一個爲炮兵衛,一個或兩個爲騎兵衛,其餘的都是步兵衛。’允熥想着。

“另外,黎愛卿也去工部與督造火器的官員就剛纔所言打造火器的法子談論一番,若是有長處,朕再加你工部主事銜,協助打造火器。”允熥又對黎澄說道。

“多謝陛下隆恩。”黎澄馬上跪下說道。

“黎愛卿,雖然你曾經是安南人,甚至曾經帶兵與大明交戰,但大明乃是上國,朕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不會在意那些過往。更何況你還已經入了大明籍,現下是真正的大明百姓。你只要安心爲大明效力,朕絕不會有偏向。”

“陛下胸懷之寬廣,草民定然會竭誠爲大明效力,絕不敢有絲毫藏私。”黎澄又道。

允熥因爲他的馬屁笑了笑,又說了幾句話,讓他下去了。

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1496章 蘇州驚變——發現第767章 大案——衝着誰來第872章 繼續議事與南洋諸國的擔憂第749章 高棣花陳(求訂閱)第1514章 議論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428章 下線遁第1750章 奧斯曼人要來了第663章 攻緬——明吉斯伐修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988章 朝鮮交鋒第192章 初議分封——西域現狀第1695章 什麼!允熥還有過這樣的想法!第801章 南巡——到瓊州第699章 說第1002章 出馬(補昨日欠更)第37章 從戶部到兵部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482章 鎮守臺灣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596章 瞭解第1046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繼續巡視第1483章 天文學大發現——太陽黑子第1252章 農業改革——試點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180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作爲晚輩第1167章 曙光第561章 鬆綁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777章 解惑(二)第3章 徹底融合第1137章 決心第1204章 外交無小事,還是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1720章 退休第812章 四王第641章 李常問制第808章 戰安南——商議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1232章 敏兒和賽兒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60章……陰謀——行動和解說第58章 ……陰謀——插敘第130章 至山海關第517章 律法嚴苛麼第589章 湘王第594章 風潮番外13:大辯論上第1495章 蘇州驚變——莫名其妙的尋找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428章 下線遁第670章 攻緬——殺第535章 初到蘇州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52章 追悼第248章 龍潭第205章 勸諫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609章 姐夫之命第813章 探望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1217章 接媳婦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1374章 日心說第814章 雷州第544章 聽到第1079章 最後的圍殲戰(二)第981章 本第579章 舅爺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838章 多邦城——破城第1382章 聯繫前文第206章 目的第1812章 與商人共天下?第584章 奴僕第1288章 傳授兩門技術的緣故和西學課(六千字章節)第61章 ……陰謀——差點兒第1813章 統治階級第356章 齊王府後續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545章 審訊緣故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