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一件藏頭露尾的事情

“殿下其意如何?”聽到朱贊儀的話,陳洽馬上接道。

“孤以爲,此事宜急不宜緩,所以決定急切行事,三五個月內將此事辦妥。”朱贊儀道。

“謹遵殿下命令。臣這就下去操辦此事。”陳洽馬上說道。

“愛卿就不好奇爲何孤會想着要急切行事?”朱贊儀忽然問道。

“此乃殿下的決斷,臣豈敢置喙?”陳洽答應一句,見朱贊儀沒有再說什麼,又與他商議了幾句細節,躬身退下。

陳洽沒有接他的話茬,讓朱贊儀感覺有些無趣,他轉過身看向窗外,盯着北面說道:“不過升龍城的幾位將軍,應當會猜,也能夠猜到孤的用意。”

……

……

“靖江王殿下這樣決斷,定然是着眼於外而並非安南之內。”張溫手裡拿着從南定城發過來、陳洽手書朱贊儀親自用印的絕密文書,對孫恪、李堅、李景隆等人說道:“大軍不可久待於安南,我以爲,陛下多半會下令留下十五到二十萬將士,其餘之兵盡皆遣返回去。就是這不到二十萬將士,其中至少一半頂多也就在安南待一二年,早晚也要撤回。”

“兵一少,對於安南人的震懾也就會少,想要平定叛亂也困難一些;靖江王殿下要快刀斬亂麻,趁着大軍還在安南就將事情定下來,以防節外生枝。”

“況且,”張溫忽然一笑:“殿下恐怕也有自知之明,知曉若是在朝堂上耍心計,恐怕比不得這許多的安南士紳羣策羣力,即使對他們分化拉攏,也得許出不少東西,還是將名分直接定下來更加簡單。”

衆人點頭。他們雖然不像張溫想的這樣全面,但其實也想到了許多,所以倒也沒有人恍然大悟。

“依我看,陛下定然會准許此事。一者,此策並無疏漏;二者,陛下對安南之事也十分急切,這個方略很合陛下的胃口。”

“哎,陛下從前行事一貫沉穩,謀定而後動,也不知爲何對征伐安南如此着急。行軍打仗不能遲疑不決,可朝堂上的事情還是謹慎爲好。”張溫點評允熥在這件事上的行事。

不過他也就是點到即止,馬上將話頭轉過來:“既然殿下已經決斷,那就依照殿下的決斷來做吧。”

“李堅,你派人將胡季犛父子均已被生擒之事在安南北部廣而告之,勸降尚未投降的胡朝將士。”

“孫恪,你注意着,若是四方仍舊有不降的胡朝將士,帶兵剿滅了他。”

“李景隆,水中胡季犛命人打下的木樁可要快些清理了,不可放它們繼續待在水中。尤其是紅河兩側的木樁,一定要儘快清理乾淨。”

“是,侯爺。”他們三人均躬身答應。

張溫點點頭,還要再說,忽然咳嗽起來,感覺喉嚨裡有東西堵着,讓下人端痰盂過來吐了一口痰,只見痰內有血絲。

“張侯爺,自從大軍入了安南已來您可是太操勞了,不僅用兵打仗需要您來掌總,就是打下的城池的大事小情也都過問,恐怕身子承受不住,還是都休息休息。”李景隆馬上說道。

“不妨事。”張溫擦了擦嘴角,說道:“這算不得什麼,當年我和先帝參贊軍務,一連三四日都不怎麼睡覺,也沒什麼。”

‘可侯爺您現在的年紀和當年可不一樣了。’李景隆心想,最後這句話還是爛在了嘴裡。說話可一不可二,即使是好意,話說得多了可就討人嫌了。

張溫繼續吩咐:“現在沐晟帶兵鎮守太原(安南太原)、宣光等地,藍珍帶兵在西都城,也向他們傳殿下的意思,告知當地人胡季犛父子已被生擒之事,若是有不降的一律消滅。”

“何榮帶兵鎮守乂安、演州、清化等地,清化離着西都城很近,命令他帶兵返回乂安,將清化交給藍珍鎮守;並且命他南下攻取河靜、廣平、廣治等地。”

“既然仗馬上就要打完了,還需定下各地的官員。李堅,我要前往南定城與殿下商議此事,升龍城這裡的庶務就交給你處置了。”

張溫又林林總總的吩咐許多,將他想到的事情都吩咐完畢後,對他們說道:“行了,我這裡沒什麼可吩咐得了,孫恪,李景隆,你們二人退下吧;李堅你留下,我還幾句話要叮囑你。”

李景隆和孫恪馬上行禮退下,留李堅在內。

李堅本以爲張溫是有關於升龍城內庶務如何處置的吩咐,可沒想到,他一開口就令自己大吃一驚。

“有件事要交給你來辦。”即使屋內只有他們二人,張溫仍舊附在他耳邊輕聲說道。

李堅聽到他之後說的話,不啻於耳邊響起了一片炸雷一般,呆坐在原地。好半晌,才說道:“爲何要這樣做?”

張溫不答。實際上他心裡也納悶,不知道爲何允熥要做這樣的事情。

李堅見張溫沒有答話,反應過來他也應該不知道爲何,正要問其他,忽然想到一事,問道:“張侯爺,爲何將此事交給我來做?”

“李堅,陛下和我通過信了,覺得你爲人沉穩能征善戰,所以決定由你來做靖江王殿下的左相。”張溫道。

“這,”李堅瞠目結舌。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被留在安南爲官。

“侯爺,在下才疏學淺,可不敢當這個左相。”李堅馬上推絕道。

他當然是不樂意的。安南這麼偏遠的地方,來這裡爲官就是不降品級也形同貶官。他現在已經是正一品的都督,藩國王相的品級則是從二品,來這裡更是形同流放。

何況京城多好,安南多差?誰願意留在這裡。

“此事陛下已經做出決斷。”張溫先說了這麼一句,又道:“李堅,你這次隨軍出征,本來依功可以封伯,只是因爲之前招納隨軍商人之事,直至現在朝堂上還有文官彈劾,若是你現在回京,必然使得文官重新羣起而彈劾。”

“陛下當然不會忘記的功勞,但你這一陣子還是躲一躲爲好,正好在安南爲左相,過一二年後回京,陛下可以順勢封你爲侯爵。”

李堅仍然不是很願意。但既然是允熥的意思,他也不便違背;況且還答應加封他爲侯爵,只能不太甘心的答應。

張溫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他仍舊不滿意,正要再說什麼,忽然感覺一陣眩暈,只是說了一句:“不要忘了之前吩咐你的那件事情。”讓他下去了。

感謝所有訂閱的書友。

第1558章 增兵!第524章 收糧借地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745章 李家的榨菜第395章 燕軍人第37章 從戶部到兵部第1216章 家話第165章 送行第775章 醒來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159章 還是朝鮮第1048章 最終決戰——想不到破敵之策啊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1102章 伊吾之戰完全結束該封賞了第1455章 如何勸說一個商人——當然是用錢砸他啦第579章 舅爺第781章 大案——想法第604章 對西北衛所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1365章 誰決定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921章 徐景昌不讓人放心第964章 鋼鐵廠續第1407章 接見——伯魯入職格致監第470章 對聯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877章 胡朝的末路——誓言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518章 爲什麼第481章 改任第972章 又畢業一批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561章 鬆綁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難選第245章 建議與謀劃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168章 海第353章 徐南青第705章 大事件的開端第1790章 工業時代——富裕人口做什麼第1734章 信心十足的李繼遷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753章 南巡——擴散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018章 兩個文明的戰爭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235章 做什麼買賣第1193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決定第469章 坤寧宮夜話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731章 征討安南——準備和計劃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836章 多邦城——強攻第817章 戰安南——兩個民族第1153章 誰指使的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1504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37章 戰——初戰第720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江州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1195章 何爲人第1466章 新任命第149章 對話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81章 安頓第586章 五皇子第386章 朱壽與出嫁第490章 薛氏第56章 ……陰謀——重點第626章 好馬第1273章 家話第121章 兗州事件——誰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538章 昀芷之言與寶慶之語第1340章 南洋風雨——雨襲第968章 教育子女第277章 文武人才第1757章 開羅——偷襲第453章 接見使者——西北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919章 初議改封孔氏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177章 端午第1675章 虐待俘虜與憤怒的衝殺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573章 巧合敵襲第696章 孩子第1267章 七月第41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