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色目後裔(完)——儒學

不過旨意已經下達,況且這次參加的色目軍隊雖有幾萬人,但在這次動員的總數高達六十萬的明軍中也只不過是一小嘬,不值得爲了這一小嘬犯上,況且移民實邊也是大明朝堂上很正確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多數官員都沒說什麼。

但有一位大臣,定然不會沉默。

“臣鐵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鐵鉉見到允熥後,跪下說道。

“鐵卿免禮。”允熥擡頭說了一句話,又低頭將手頭的摺子批答完畢,然後站起來說道:“鐵卿今日來拜見朕,有何事要稟報啊?”

他對鐵鉉爲何要來見他十分奇怪:他今日並未宣召鐵鉉,鐵鉉又是掌管軍紀的,平日裡也沒什麼事向他稟報,怎麼忽然求見?

‘莫非是上直衛有武將違反軍紀,來向朕報告?那也不對,若是那樣他應該上摺子纔對。’允熥想着。

鐵鉉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磕了幾個響頭,隨後站起來說道:“陛下,臣是爲昨日陛下的聖旨而來。所謂色目,也是大明百姓,陛下昨日聖旨也言到: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爲臣民者,與中華之人撫養無異。”

“所以爲何陛下要將北方所有色目人遷移至伊吾?”

聽到鐵鉉的話,允熥終於想起來他昨日忘記的事情是什麼了:他身邊就有一個色目人大官,還是很受他信任的官員:鐵鉉。

允熥低下頭看了看鐵鉉的臉。鐵鉉雖然是色目人後裔,但他的母親就是漢人,長相和普通漢人區別不大,頭髮也是黑色,允熥一時忘了他從籍貫上來說是個色目人。

“是朕忘了,鐵卿爲大明的忠臣,知禮義,當與中華之人撫養無異。”允熥對一旁的金善說道:“馬上擬旨傳到鐵卿的老家,賜予黃色戶籍之證,全家遷移到京城。”

“陛下,臣,……”

鐵鉉話沒有說完,允熥就打斷道:“是了,不僅是鐵卿,現在大明還有其他爲文官的色目人。王喜,馬上去吏部,讓李仁將所有大明爲入流文官的色目人名單呈遞給朕,朕也下達旨意,這些色目官員的家人全部賜予黃色戶籍之證,全家遷移至京城。”

吩咐完這句話,允熥對鐵鉉說道:“鐵卿可還有其他事情?”

“這,”鐵鉉說了這個字,頓了頓,才又道:“陛下,遷移百姓至西北移民實邊臣也十分贊同,但陛下爲何一定要將色目人遷移過去?”

“緣故很簡單,因爲色目人遷移起來方便。”允熥說道:“色目多爲軍戶,而軍戶在朝廷上有十分詳盡的戶籍記載,每家幾口人都寫的清清楚楚,將他們遷移到西北勿需另做事情,所以朕決定遷移色目人。朕記得鐵卿家裡也是軍戶吧,應該對此很瞭解纔對。”

“陛下,若是如此,遷移色目軍戶即可,爲何還要遷移那少數色目民戶?”鐵鉉仍舊問道。

“哎,朕和你說實話吧。因爲蒙元時色目人爲虎作倀欺壓漢人,讓各地的漢人都十分厭惡他們,所以這些年朕知道的漢人與色目人互相鬥毆之事就不少,尤其是色目人較多的地方。鐵卿也應該聽說過。”

“這樣的事情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地方官府怎麼辦?只能和稀泥。但和稀泥兩邊都不滿意,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朕只能將一方遷移走,讓地方穩定。不管哪個地方,都是漢人比色目人多,所以只能遷徙色目人了。”

“朕也是因此要將你們這些現在爲官的色目人的家人都遷移到京城。”允熥一臉真誠地說道。

允熥話說的很直白,也很有道理,鐵鉉無法反駁,但仍舊問了一句:“可是這些要被遷移走的色目人中若是也有知禮義的,如何?”

“那朕就再發一道聖旨,命令各地,所有擁有大明舉人功名的色目人都留在原地,勿需遷移。”

“至於之後的人,在伊吾他們同樣可以學習經義,知禮義,不必非要在中原。從去年起,西北的秦藩也已經開了科舉,他們若是中了秦藩的舉人,也可以爲官,鐵卿勿需擔心。”允熥說道。

鐵鉉這回徹底沒話說了,只能說道:“那請陛下儘快下達這幾道聖旨,以防地方上將他們全部遷移西北。”

“朕馬上擬寫。”

“臣剛纔所言,有言語不當之處,請陛下恕罪。”

“你的心思朕能理解,所以不會怪罪。你下去吧。”允熥笑着說道。

鐵鉉又躬身行了一禮,退下。

他退下後,允熥先讓金善將幾道聖旨擬好,蓋印下發,又對黃福說道:“你過幾日提醒朕,調整鐵鉉的官職。”

“是,陛下。”黃福說道。

鐵鉉現在的官職是允熥設立的專門掌管上直衛軍紀的鎮撫院掌事官,允熥決定調整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這並非是因爲允熥不信任鐵鉉了,實際上,不僅從後世的事蹟來看還是從鐵鉉這一世的表現來看,他都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也對他、對大明非常忠心。

但是他忠心不代表不會犯錯誤。就像歷史上著名的朱大典,在滿清打過來的時候堅決抵抗滿清,闔家殉難,但在當大明的官時貪污腐敗。鐵鉉畢竟是色目人,若是面對大是大非的事情,比如色目人要造反,肯定會站在朝廷一邊,但平時色目人有些事情未必會堅決執行皇帝的旨意。

所以允熥決定將他調到都察院這嘴炮衙門爲官,將來也可以讓他當吏部、禮部等部的尚書。

至於允許有舉人功名和爲官的色目人留在中原也是應有之意。一是可以表明他的這個政策真的不是歧視色目人,二來這些能夠取得舉人功名、當文官的色目人,也不會信奉宗教。

發源於英格蘭的現代文官考試製度,與它的前身科舉制度相比,從選拔適合的官員角度當然是好多,但他有一個巨大的缺陷,不能檢測一個人是不是真的信朝廷宣揚的思想。

儒家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有一套從《周禮》開始,到孔子完善,後來又被歷代大儒所扭曲的哲學理論體系。通讀儒家經典,就是接受儒家哲學的過程,隨着學習越來越深入,儒家哲學在他腦海裡越來越重要,直至最後徹底接受儒家哲學。

而真正徹底信奉了某種宗教的人是不可能接受儒家這一套哲學的。

所有的神學從根本上講也是一種哲學,他們既然接受了宗教的哲學,就會從心裡排斥儒家哲學,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學的內涵,考科舉只能死記硬背。或許考秀才的三級科舉考試可以憑藉死記硬背通過,但鄉試就十分考驗考生對儒學的理解,一個從心裡排斥儒學的人不可能通過。某族有這樣一句諺語:官到五品必反教,說的就是這一道理。所以允熥可以對所有能夠取得舉人功名、當文官的色目人放心。

至於他們的後代會不會發生反覆,允熥覺得所有其他的色目人都被遷走,寺廟也全部拆毀,周圍沒有那樣的環境,不太可能反覆。

允熥在接見過鐵鉉後忽然起了興致,將自己之前寫的對宗教、儒學的理解從頭看了一遍,又添上了許多新的感悟,然後才繼續處理朝政。

……

……

“殿下,這些人,到底當不當做色目人送到伊吾?”河難都司的都指揮使曹興與河難左布政使二人一起來到周王府,向周王朱橚詢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面對這沒頭沒腦的話,朱橚卻明白他們的意思,捻着鬍鬚低頭沉思。

曹興所說的‘這些人’,指的是生活在開封府被漢人稱呼爲藍帽子,自稱爲一賜樂業人的一個民族。他們在後世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猶太人。

一賜樂業人早在唐代時,就和大食人、波斯人等一道來到中原,分佈在陝西、河南等地。宋代時,其它各地的一賜樂業人要麼融入當地的漢人,要麼遷居開封府,到現在只有開封府一地有一賜樂業人。

蒙元時,一些一賜樂業人也成爲色目人,爲虎作倀和蒙古人一道作惡;但還有一些一賜樂業人被認爲是三等漢。並且他們雖然信奉外番的宗教,可也沒有對漢人傳教的想法,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內玩。

ωwш⊙ ttКan⊙ c ○

所以當接到聖旨的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想到一賜樂業人時,就拿不準是不是該把他們當做色目人遷移伊吾,於是來請示周王朱橚。

朱橚也左右爲難。要說他們是色目人吧,可還有許多人在蒙元時是三等漢,大多數人長相和漢人也一樣;若說他們是漢人吧,他們又信奉外番的教,也有一些人蒙元時爲二等色目。他這幾天一直猶豫無法做出決定。

“要不將蒙元時認定爲色目人的當做色目人,當時是漢人的當做漢人?”曹興說道。

“不可!要麼就將他們全部遷移到西北,要麼就一個也別遷,不能遷一半留一半。”朱橚斷然說道。

“既然如此,還是將他們都當做色目人遷移到西北吧。河難的色目人指標可比實際人數多,不遷他們,就得遷漢人,還是遷他們比較容易。”布政使說道。這些指標可是壓在他身上的,少了一人他的評價就是不合格,所以寧願冤枉幾個一賜樂業人他也得完成指標。何況也不能算作冤枉。

朱橚明白張布政使的意思,知道他揹着的沉重的指標壓力,只能說道:“就按張布政使說的辦吧。”

第743章 講武堂和過去的麪館第939章 鑄炮第479章 科舉(完)第136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六)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065章 決戰——陽光下第138章 戰——兩邊第1164章 蒙古謀劃——全部第537章 盤算與算數第1148章 佛教爭端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1264章 驚險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1420章 解釋與婚禮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974章 問題第832章 多邦城——預備第723章 不約而同——奪命第624章 驚奇的一課第1529章 小武則天番外23:我說了真話你也不會相信的第205章 勸諫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191章 國家的分析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第146章 卡廷——反轉第1244章 真正的學校——學生會第650章 秦肅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第685章 對蒙第106章 婚禮第72章 人力資源最大化第1486章 不公平第58章 ……陰謀——插敘第1118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真正的選擇第1516章 抓人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1817章 大結局第605章 女子學校第1455章 如何勸說一個商人——當然是用錢砸他啦第157章 郡主第1390章 蘇州府的行動第1049章 最終決戰——夜襲?第576章 封賞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第1376章 醞釀風暴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937章 其它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1378章 禮物第1296章 爲什麼選擇騎馬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254章 農業改革——吩咐完畢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1726章 凱瑟琳王后的決斷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1207章 外交無小事——狗屁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1393章 擊鼓鳴冤與快速審理第870章 年後議事第1494章 蘇州驚變——推脫第1018章 兩個文明的戰爭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736章 留下成功號第1308章 反應第639章 糧食和軍歌第1381章 徵兆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1475章 恭賀第1279章 杭州事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第124章 兗州事件——線索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1744章 已經被遺忘的人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302章 嚮導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壞消息第1275章 三人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344章 人選與目的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099章 戰烏魯木齊——公侯萬代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1433章 打架與緣故第335章 去孝陵第423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1666章 巴布納——讓他們的運氣更差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351章 欲廢朱榑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1553章 印度之戰——夜色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